“‘95’号段号码申请后有效期为5年,一些企业刚申请完就不想做了,就会委托我们进行转卖。”另一公司业务员表示。记者发现,除了依托专业代办公司外,有的企业还在58同城等生活服务网站上公然转卖带有“95”号段号码的壳公司。
记者在福建多地采访公安机关了解到,在一些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将“95”号段号码与语音机器人捆绑,一天可拨出上千个电话,漫天撒网后找出重点对象,再用人工客服精准诈骗。
崔艺竞表示,近两年,根据工信部等13部门印发的《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通信运营商联合一些企业对号码来源进行标记和共享,针对一些被用户频繁标记为骚扰、诈骗的号码,在来电时进行提醒,该做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业内人士认为,整治“95”号段号码乱象,需加强公安机关、通信管理部门及通信运营商之间的联动。
记者随机联系一名代办员,该代办员称,目前由于骚扰、诈骗电话等原因,直接申请呼叫中心资质难度大,但他们可以帮忙对接一些已经具有“95”号码和呼叫中心资质的壳公司,花费约20万元,即可购买这些壳公司开展业务;若一段时间后不需要,也可通过代办公司将其转卖。
严格审批、属地管理的“95”号段号码为何成为骚扰、诈骗电话“重灾区”?记者调查发现,企业使用“95”号段号码需向工信部申请,常常面临申请不通过、周期长、手续复杂等情况,因此市面上出现一些代办公司,专门从事“95”号段号码的申请代办业务,其中不少还提供转卖服务。
狂轰滥炸的推销、漫天撒网的电信网络诈骗……长期以来,部分“95”开头的电话成为骚扰、诈骗电话“重灾区”。
骚扰电话早已成为社会公害,虽然人人喊打,但骚扰电话依旧打个不停。是真的治不了,还是不想治?不要再让公众无休止地猜测下去、担心下去,“骚扰电话的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或许是年轻人,或许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或因此而愤怒,或因此而无奈,而所有这一切,都拜不光彩的利益所赐”,无论是对骚扰电话负有监管之责的电信运营商,还是对保护用户隐私负有监管之责的企业主体,以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难道也像用户一样“无奈”吗?既然记者已经摸排到了骚扰电话的源头企业,各个监管部门要视这个报道为一封公开举报信,组织力量第一时间跟进,固定证据、查清事实,在挖出罪魁祸首的同时,摸清整个黑产业链的运作模式,查清每个环节上相关主体的性质和责任,斩断信息泄露的产业链,严格依法让它们受到应有的惩罚。
“95”号段号码从何而来?据《电信网编号计划(2017年版)》报告显示,“95”号段号码规划用于跨省/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客户服务短号码、电信业务接入号码等,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规划、分配和管理。
揭开骚扰电话源头企业的黑面纱,其实人们更想知道产业链上游的黑幕,究竟是谁向他们提供的“资源”。源源不断地为骚扰者提供精准制导的“炮弹”,即便不是骚扰电话的始作俑者,也是不折不扣的帮凶。其行为的恶劣程度比直接骚扰者更甚,已经涉嫌违法。
记者搜索发现,在互联网上,对“95”开头的骚扰电话的吐槽不胜枚举。在福建福州、泉州、厦门等地,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他们均表示每天会接到两个以上“95”开头的诈骗或营销电话。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互联网企业、银行和房地产中介,是非法信息的源头。一是银行,特别是曾贷过款的银行客户;二是房地产中介,比如我爱我家、麦田、链家等公司的一些客户经理,拿着“资源”跳槽而来。让人称奇的是,记者在某机构看到一份含有3146条个人信息的“名单”,赫然包含公民的姓名、电话、工作单位、房本信息等具体内容。很显然,没有大的内容提供商,单靠个人从互联网或其他渠道收集,很难做到这么具体而专业。
当记者明确表示购买号码用于灰产业务时,该业务员称,“购买不需要提交材料,到时候配合变更公司主体即可。买了之后,后期运营业务就是您自己的事。”
去年以来,工信部对相关乱象进行了整治,关停了部分号码。但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95”号段号码目前仍然被大量用于骚扰、诈骗电话,部分号码捆绑AI智能语音,让人防不胜防。
“追溯此类号码实际使用者困难重重,实名制形同虚设。”福建多地公安民警告诉记者。
除了营销骚扰电话外,当前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95”号段号码也被大量使用。今年2月,福建漳州市民陈某接到一个“95”开头的8位电话号码,对方自称提供网络贷款。急于办理贷款的陈某被对方以缴纳手续费、刷流水等为由,骗走1万余元。
记者从公安和通信管理部门了解到,打击“95”号段号码买卖及诈骗行为面临现实困难。一方面,部分持有资质的公司将壳公司转卖,并未变更主体,一般情况下很难发现其存在买卖行为。另一方面,不少诈骗团伙利用“95”号段号码拨打电话“撒网”,待找到目标群体后,诈骗团伙会转而使用其他手机号实施精准诈骗,造成取证困难。
“狂轰滥炸,每天平均接到七八个这样的电话。这些电话以‘95’开头,很多只是末尾一两位数不同,屏蔽一个又来一个,把单个号码拉入黑名单根本阻止不了骚扰,且无法回拨,不胜其烦。”福州一位市民告诉记者。
福建省通信管理局信息通信管理处处长张国旗介绍说,“95”号段号码一般用于呼叫中心和客服热线,呼叫中心是专门帮企业做客服中心的公司。企业实名申领“95”号段资源成功后,需选择通信运营商签订合同,由通信运营商对号段使用情况进行管理。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代办公司在百度等搜索平台上以付费推广的形式宣传转卖服务。对此,福建省通信管理局网络安全处四级主任科员崔艺竞认为,互联网搜索平台应履行企业网络安全责任,加强对付费推广内容的审核整治,避免成为滋养电信网络诈骗灰色产业链的温床。
记者从福建省通信管理局获悉,一般情况下,企业申请下来的“95”号段号码是5位或6位数;为提升使用效率,企业可以申请拓展号码到8位数,这样企业申请一个号码后,实际可以使用的号码成百上千拓展,不排除其中一部分号码被转卖,有的被用于违法用途。
4月16日,一名河南新浪微博用户上传了自己近期的电话拦截记录:一天接到16个骚扰电话,其中15个为“95”开头的电话。
福建省通信管理局网络安全处处长陈庸程表示,公安机关可及时梳理并共享一些利用“95”号段号码实施诈骗的典型案件,及时将问题号码、可疑号码移交给通信管理部门追查,进一步强化联合惩戒。
“捆绑语音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停地拨打电话推销业务。”在互联网上,智能语音机器人业务公开售卖。多名业务员介绍,提供“95”号段号码和语音机器人捆绑使用“套餐”。一名业务员表示,机器人费用为一分钟2.5分钱,只需提供话术,即可做到对答如流。
2019年5月,针对“95”号段骚扰电话举报增多、给通信用户造成困扰的情况,工信部进行了专门整治,联合北京市通信管理局约谈了多家呼叫中心企业,并关停部分号码。
时隔近一年,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整治行动的开展,“95”号段骚扰电话虽有所减少,但仍然很多,让群众烦不胜烦。
工信部《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对“95”号段号码使用作出了明确规定,如使用者不得转让或出租、不得超范围或跨本地网使用等;一旦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号段资源将被收回。根据相关规定,目前市面上转卖“95”号段号码的行为均属违规行为。
长期以来,饱受贷款、房产、家教等推销电话骚扰的人,都怀疑存在一条泄露公民信息的黑色产业链。记者冒着危险潜入虎穴,暗中采访到的事实,再次坐实了人们的猜测。
您想知道不胜其烦的贷款电话从哪里来的吗?您想知道自己的电话怎么那么多人知道吗?去年,新华社记者“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发现每天有大量骚扰电话从这里打出,成千上万条含有个人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等详细信息的“文件”在大量微信群内“裸晒”,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一条地下黑色产业链。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法律规定得清清楚楚,有法可依更要有法必依,没有人希望看到“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尴尬。
“例如语音机器人会问对方有没有贷款需求,如果有,这部分群体将被筛选出来,进入诈骗下一环节。”漳州市反诈骗中心研判组专家范桦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