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印度人:被国内暴骂为叛徒 这使我不禁想

法律法规网 作者:迷雪儿
来源 来源: 北晚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20-06-30 06:55:43  评论(/)

“对于我们来说,在疫情在全球肆虐的当下,中国才是最安全的地方”,这位印度人表示。

(中国人)对印度亦无敌意。“主流媒体很少提及当前的(印中)对峙,”他说。他与妻子尤其欣赏中国人对女性的尊重态度。“我凌晨3点在高速公路上看到衣着得体的女性在管理收费站,她们一点都不害怕。这使我不禁想,我们印度何时也能做到这一点。”

AK·拉吉,54岁,上海 这位孟买前银行家一家四代从2013年起定居上海。他对当地的市政管理赞不绝口。“从医疗、教育到交通,一切都像钟表一样运行精准。”他表示,与通常的看法恰恰相反,在中国几乎看不到腐败迹象。“我在金融业工作,我没有碰到过类似问题。警察不会骚扰你,出租车司机也不乱收费。曾经有出租车公司为我们找回丢失的护照,并谢绝任何酬金。”

印度对中国手机App的警惕态度早已有之。2017年,印度政府就公布了42款有“安全风险”的中国手机App,称其会把用户数据传到中国境内,影响国防安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无端指责却成了某些人的“令箭”,此次应用程序的开发者也称删除中国App是为了所谓“安全问题”。

 

(截图来自《印度时报》的报道)
两名在中国大连的软件园工作的印度人也分别提到了中国很安全,对印度人也很友善的情况。其中一名印度人表示,虽然中印两国的媒体对于边境冲突的描述很不一样,但这对于在大连工作和生活的他并没有影响,并表示随着疫情在中国得到控制,大连已经基本上恢复到了疫情之前的常态,商场和公共交通都已经重启。

瓦兰·哈德加,34岁,北京 哈德加为一家影视公司工作,他热爱在北京的生活,并表示当地人很健谈。“年轻人努力学英语,年长者也愿意尝试与你交流,只要你略懂中文。与印度人一样,他们也以家庭为中心。我经常被邀请参加宴会、聚会和婚礼。”

印度《孟买镜报》6月28日文章,原题:在龙穴

苏兰迦娜·巴塔查亚,49岁,上海 这名从记者转行的自由作家说,中国是一个拥有第一世界基础设施的亚洲国家,“因此你能兼得两者的精华”。“这里正进行的建设和设施升级超乎我的想象。从建筑物到公共汽车,一切看起来都是崭新的,而且满目苍翠。我喜欢看到老人们自发演奏音乐、跳舞或者打太极拳。”

他们希望留下的原因也都很现实和朴素。从《印度时报》对多名在华印度人的采访来看,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从而令在华印度人可以安全放心地工作,不用担心感染或失业;其次是中国人对印度人很友好。

然而无论一些人如何聒噪,全球化进程中,中印两国的联系只会越来越紧密。比如,正是这些反华势力口中的“中国Apps”为印度IT工作者提供了大量就业,带动了印度科技行业的整体发展。而面对某些人煽动的抵制活动,许多印度网友回怼:“我永远不会抵制中国制造,中国的智能手机是最棒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任何抽刀断水的单边主义都是行不通的,狭隘的“零和博弈”思维其实相当愚蠢。

(截图来自《印度时报》的报道)
这篇报道首先采访了一名生活在深圳,并和一名中国女子结婚成家的印度男子。这名男子则非常直白地表示:“这里没有焦虑,我们有完全的自由,与当地官方也不存在任何问题,邻居很友善并关心我们的健康,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回到印度去?”

看起来热闹,但实际上表演的成分更大。美国市场调研公司Sensor Tower报告显示,2018年,在印度前100名安卓应用中,有44款由中国公司开发,远高于一年前的18款。2019年4月,TikTok(抖音短视频国际版)曾被印度电子信息部要求下架,而在恢复上线一周后,便再次登顶应用市场下载榜首。诚如一家印度网站所言,“如果你要搜索并删除手机里所有的中国App,那么你的手机可能只能剩下少数几个应用程序了。”

报道最后提到,这些在华印度人都认为,虽然两国边境发生了冲突,但希望在中国获得稳定生活的他们并不等于“叛徒”或是“不爱国”。这似乎也是该报希望传达的一种观念。

这名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7年的印度男子还表示,中印两国在边境“谁赢谁输”对他的家庭没有得失上的意义。他的中国妻子则表示疫情当前,应该保持和平。

《印度时报》引用数据还显示,目前有1.5万名印度的软件人才在大连软件园工作,2010年中方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当时60万的在华外国人中(如今这个数字已有近百万),印度人在其中占了3%。

(截图来自《印度时报》的报道)
另外,报道还提到一名去年年底学校放假后从中国回到印度探亲的印度女学生,称她的家人很希望她能回到中国继续完成学业。

在这篇名为“陷入困境,在华印度人正与负罪感搏斗”的文章中,《印度时报》就表示,在中印边境冲突后,大量在中国大连、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等地从事软件程序、服装出口等业务的在华印度人,“惊恐”地发现他们也被印度网络上的民族主义情绪卷入了这场事件之中,并被扣上了“不爱国”乃至“叛徒”的帽子。

比如,今年2月,在中国疫情严峻之时,印度一位记者在推特上造谣称,新冠病毒疫情已经让中国人崩溃了,他们正在家里高声求救,并配上视频。然而,但凡会中文的人都知道,视频里人们喊的是“武汉加油”。

“在印度,抵制一词被随意使用,每当有人不同意他人的观点或对某事感到不满时,只有一种解决方案:抵制它。抵制电影、抵制应用程序,甚至抵制人类!”印媒的犀利评论,未尝不是对狭隘思维的提醒:放下敌意、合作共赢,才能拥抱更加灿烂的明天。

“抵制中国Apps”,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印纠葛的缩影。作为两大古老文明、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同时又是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两支重要力量,中印关系颇有些微妙。一方面,双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而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印度国内有一种倾向,因对华贸易中存在逆差,而认定中印双边贸易是对中国的单边利好。如此论调之下,排华包括抵制中国产品事件不时上演。

迪帕克·赫格德博士,50岁,上海 从2007年起,这名药企首席技术官就一直在中国从事医药研发工作。“中国本土的新药研发行业非常强,这要归功于其创新、专利和激励政策。”他说,对疫情暴发后国际关系紧张的担忧并未使中国放慢步伐。“在这里,科学领域并未出现任何消极情绪。三种新冠肺炎疫苗已进入研发第三阶段,”他说,中国人的专业性和礼貌向来令人赞叹。“作为印度人,我的家人和我从未因两国政治紧张局势而遭遇敌意。人们总是彬彬有礼且热情好客。”

她说,中国开展了广泛的计划,帮助最弱势群体。“例如在发生疫情后,中国出台了有针对性的微观政策帮助企业恢复,并减免税收。这是中国从疫情中如此迅速地反弹的原因之一。”

再如,2018年4月,在中美贸易摩擦充满变数的节骨眼上,印度跳出来表示对中国的五氧化二磷、玻璃器皿等商品征收反倾销税,更有某些反华团体高呼,“必须通过抵制中国货的手段来打击中国经济。”

阿米特·瓦伊加,44岁,上海 作为一名印度军医的儿子,瓦伊加曾对父亲口中的“敌国”心怀疑虑,但他的看法很快发生了转变。“中国人极其勤奋且诚挚。”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政治和商业之间存在一条明确的界线。这名企业高管说,“中国与最强大政治对手——美国和日本也是最大的商业伙伴。”

 

《孟买镜报》采访了几位在中国的印度人,了解他们在中国过得怎么样。

他认为,中国政府系统性的防疫措施堪称典范。“要记住,这里的疫情暴发在春节期间的1月底,当时数以亿计人正在全国各地旅行,但中国政府依靠基础设施、技术和人工智能控制住了疫情。”

一只龙头,背后是两把交叉的扫帚——这是一款名为“删除中国手机应用”的应用(App)图标。据多家印媒报道,该App在印度谷歌应用商店下载量超过100万人次,还吸引到一些印度名人支持。

另一名在大连软件园给一家美国企业工作的印度人则表示印度网络上的那种炒作很没有意义,并透露中国这边的当地人很友善,也很尊重印度人。

(截图来自《印度时报》的报道)
然而,即便印度网络上这些针对在华同胞的网络暴力打着“印度人应该团结起来对付中国”、“印度人会碾压中国”这样的话题标签,从《印度时报》的报道来看,不少在华印度人却更愿意留在中国。

在华印度人:中国人对印度没有敌意。

tags: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