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重庆]重庆市万州区关于印发加快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件编号:渝文备〔2016〕748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渝文备〔2016〕748号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加快知识产权强区建设
实施方案的通知
万州府办发〔2016〕35号
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71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6〕25号)精神,推进我区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工作,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加快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8月16日
加快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71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6〕25号)精神,有力推进我区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工作,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战略引领、改革创新、市场主导、统筹兼顾原则,以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保护体系、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知识产权资本化和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为突破口,以优化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为保障,着力完善有利于知识产权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幅提升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立足“万开云”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重点提升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集聚区等核心功能,加快建设成为三峡库区及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经济中心。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区知识产权工作基本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知识产权体制机制,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企业,力争知识产权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基本建成知识产权要素活跃、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逐步聚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处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领先水平、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的知识产权强区。
──知识产权创造环境不断优化。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区为契机,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全区知识产权战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措施,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收减免、知识产权专利资助等政策,为知识产权强区工作的推进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明显提升。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明显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到2020年,有效发明专利达到510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PCT专利达10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8000件,重庆著名商标总量达到50件,中国驰名商标达到8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总申请量达到5件,地理标志总量达到12件,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率达100%,植物新品种权授权量新增5件,总量达到10件,知识产权年交易量达到5000万元,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5家,6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和工作机制。知识产权各项指标居全市前列。
──知识产权运用效果显著增强。将知识产权管理贯穿于科技管理全过程,区内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奖励评审以及其他评优评先等优先倾斜自主知识产权项目,不断提高企业专利技术实施率,专利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品产值的比重不断增加;引导、推动和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开发高新技术,并及时申请专利。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逐步加大。完善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知识产权工作,提出指导性工作意见,加强同上级的工作联系与沟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保护活动,实行打击与防范相结合、日常执法与专项治理相结合、重点整治与营造环境相结合,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以各类大型展会、商品流通集散地为重点环节,以知识产权权利人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为重点案件,组织开展集中检查和整治行动,提高执法办案效率,遏制规模性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力争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结案率达到100%,投诉和举报的回复率达到100%。
──知识产权服务方式不断完善。逐步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担保和价值评估办法,优化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程序,谨慎出台知识产权融资优惠政策,资本化知识产权成果,引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到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公共资源共享、配套设施齐全、服务项目齐备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普遍增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及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列入全区普法内容,每年定期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扎实开展知识产权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三进”活动,创新宣传形式,拓宽宣传领域,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营造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重点任务
(一)逐步健全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融合机制
1.激励自主创新,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相融合。大力发展一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推动知识产权分析与产业运行决策深度融合、持续互动的产业决策机制。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指导和扶持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鼓励和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通过委托开发、技术协作、共同研发等形式开展技术合作,构建产学研知识产权联合体。支持企业通过购买引进、联合开发、投资并购等方式获取知识产权,围绕国际市场布局国外专利,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利储备体系,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2.适时调整适应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域发展的知识产权策略。按照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定位,进行知识产权差异化布局,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农林业、中药产业领域的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旅游商品和农产品专利,围绕粮食安全、农林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发挥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加快农业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升特色产业附加值。
3.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引导企业根据实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品牌策略,不断丰富商标内涵,提升商标品牌价值。指导企业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更好地发挥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品牌效应。鼓励出口企业国外注册商标,参与国际竞争。
4.鼓励高校院所创造知识产权市场导向机制。积极推进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峡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知识产权创造机制,鼓励和引导委托开发、技术协作、共同研发等方式的合作创新。完善科研人员创业政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开展岗位互动交流,推动科研成果市场化。
5.鼓励作品著作权自愿登记,扶持、资助版权作品创作项目,培育版权示范基地,加快版权相关产业发展。
6.健全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创造的激励政策,重点支持获取发明专利、驰名商标等知识产权。建立健全公共财政资金资助项目的知识产权权属与利益分配机制,从单一的专利资助逐步形成激励发明创造的新型分配制度。
7.推进各类试点示范建设,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市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引导企业实施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指导和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战略不断发展壮大,培育形成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8.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重点支持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效应强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和商品化。支持企业引进关键专利技术进行实施和转化。
9.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标准化,鼓励和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培育引导一批参与国际和国内标准制定的企业将自主专利技术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逐步形成产业技术标准联盟。
10.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引导开发生产富有特色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促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品、技艺和老字号的收集、整理、传承和扶持保护。
(二)逐步探索知识产权资本化机制
11.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资本化,支持知识产权质押、出资入股、融资担保,探索知识产权多种金融创新方式。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研发企业采取作价入股、转让或许可等方式运营知识产权。
12.促进知识产权出资入股。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机构,发布知识产权需求目录和转化目录,通过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输出知识产权。推动创新成果标准化、专利化,鼓励拥有知识产权的共性关键技术上升为标准。将知识产权收益向研发和转移转化团队倾斜,加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提高知识产权出资占比,落实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13.完善知识产权交易机制。探索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交易撮合—风险分担—收储运营”新型服务体系。整合技术市场资源,指导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建设,构建功能完备、交易活跃、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创新知识产权交易模式,形成线上线下交易机制。优化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健全知识产权代理、法律、资产评估、投融资等服务体系。
14. 推动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扶持专业性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成长,开展知识产权收储、开发、组合、投资等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探索知识产权创造与运营的众筹、众包模式。支持企业间、行业间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和成果转化的群体优势。指导企业将知识产权纳入无形资产管理。
15.拓宽知识产权投融资渠道。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担保和价值评估办法,优化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程序。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力度,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大力引导各类产业引导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投入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加强种子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的协同合作,加强对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扶持。以企业为主体,积极筹建知识产权运营投资基金,促进高价值知识产权资本化、产业化。
(三)逐步健全知识产权服务机制
16.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对政府投资和支持的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技术改造、重大技术和设备的进出口等重大经济活动,进行知识产权分析、评估和评议,防止重复建设,避免自主知识产权流失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17.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和引入知识产权代理、咨询、评估、交易、诉讼等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代理机构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
18.坚持日常宣传与专项宣传、普及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消费者权益日”、“科技人才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大力宣传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探索知识产权海外发展及对外合作机制
19.实施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服务计划。支持长江涂装、远风机械、奥力生物等企业开展海外技术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支持企业进行海外知识产权引进、投资与并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并购、收购海外商标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华老字号”,支持其开拓海外市场。帮助企业获取主要贸易目的地和对外投资目的地知识产权相关信息。
(五)积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20.加强全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改善知识产权执法条件,切实解决执法人员匮乏、经费短缺和执法装备落后等突出问题,充实区级知识产权执法力量,提高执法水平。
21.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开展各类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以驰名、著名商标为保护重点,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市场的监管力度,对群众反应强烈的重点市场、专业市场的制假售假现象进行重点整治。
22.及时查处取缔音像书刊市场及网络文化市场的侵权盗版行为,重点打击印刷复制行业涉及非法出版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和侵犯网络传播权违法犯罪行为。
23.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将农业、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作为全区农业、林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植物新品种权维权工作。
24.加强地理标志及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保护,严厉打击伪造产地、假冒名牌标识和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以及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犯罪行为。
25.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完善案件咨询、信息报送、数据统计、跟踪督促等制度,发挥好“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作用,形成保护合力。
(六)逐步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26.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建立知识产权强区建设联席会议机制,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加强全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做到人员、经费等同步落实。鼓励经开区建立专利、商标、版权综合管理与服务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和执法保护水平。探索全区知识产权统一管理模式。
27.完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制度。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知识产权产品统计。完善全区知识产权工作考评机制,探索将鼓励发明创造、保护知识产权、加强运用转化、营造良好环境等工作成效,纳入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奖励制度,加大专利技术转化奖励力度。加大各类区级奖励制度的知识产权评价权重。
28.完善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资助政策,重点鼓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健全职务发明奖励和报酬制度,落实知识产权处置和收益分配的国家相关规定,推动开展知识产权入股、股权期权奖励、员工持股、收益分红等,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收益比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无偿许可专利的方式,支持单位员工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按照相关政策规定,鼓励国有企业赋予所属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处置和收益分配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联席会议的作用,研究解决推进知识产权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各单位、各部门要将知识产权强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各自领域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督促知识产权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二)加强资金保障
完善财政投入与知识产权事业相适应机制。区财政在现有科技、产业等资金中安排相应的资金,加大知识产权工作投入力度,支持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示范基地建设、密集型企业培育、密集型产品应用,全区产业投资引导资金、科技创新等专项资金,要突出知识产权特别是高质量发明专利在各类科技项目中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奖励制度,对优秀专利、驰名商标、版权精品等高价值知识产权给予奖励。
(三)加强宣传引导
完善知识产权宣传工作体系。逐步创建一批知识产权教育普及试点示范学校,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进校园。探索建设知识产权文化中心和传播基地。推出一批优秀知识产权理论研究成果和普及读物。组织开展知识产权系列宣传活动,加强对重大知识产权成果、典型创新人物、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的新闻宣传和公益咨询服务。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把知识产权教育与普法教育、科普宣传、诚信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有机结合,弘扬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
(四)强化绩效考核
实施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将知识产权强区指标纳入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按照任务分工和要求推进该项工作,区政府督查室定期对知识产权强区工作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定期评估工作绩效,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附件:知识产权强区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表
附件
知识产权强区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表
序号
任务分类
任务内容
牵头单位
协办单位
1
主要目标
向国外申请专利累计超过10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以上。
区科委
各成员单位
2
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8000件,重庆著名商标总量达到50件,中国驰名商标总量达到8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总申请量达到5件,地理标志总量达到12件。
区工商分局
各成员单位
3
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率达100%。
区文化委
各成员单位
4
植物新品种权授权量达到10件。
区农委
各成员单位
5
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
区科委
各成员单位
6
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5家,6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和工作机制。
区科委
各成员单位
7
逐步健全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融合机制
激励自主创新,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发相融合
区科委
各成员单位
8
调整适应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域发展的知识产权策略
区科委
各成员单位
9
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提升商标品牌价值
区工商分局
各成员单位
10
鼓励高校院所创造知识产权市场导向机制
区科委
各成员单位
11
加快版权相关产业发展
区文化委
各成员单位
12
推进各类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建设
区科委
各成员单位
13
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
区科委
各成员单位
14
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标准化
区科委
各成员单位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区文化委
各成员单位
16
探索知识产权资本化机制
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资本化
区科委
各成员单位
17
促进知识产权出资入股
区科委
各成员单位
18
完善知识产权交易机制
区科委
各成员单位
19
推动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
区科委
各成员单位
20
拓宽知识产权投融资渠道
区科委
各成员单位
21
逐步健全知识产权服务机制
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
区科委
各成员单位
22
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
区科委
各成员单位
23
加大知识产权宣传
区科委
各成员单位
24
健全知识产权海外发展及对外合作机制
实施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服务计划
区科委
各成员单位
25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
各成员单位
26
定期开展专项行动打击侵权假冒犯罪行为
各成员单位
27
打击文化领域侵权盗版违法行为
区文化委
各成员单位
加强地理标志保护
区工商分局
各成员单位
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
各成员单位
28
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各成员单位
29
完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制度
各成员单位
30
完善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
各成员单位
31
保障措施
加强统筹协调
各成员单位
32
加强资金保障
区财政局
各成员单位
33
加强宣传引导
各成员单位
强化绩效考核
区政府
督查室
各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