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格力地产脱离格力集团后业绩增长较为缓慢。2016年至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一直徘徊在30亿元上下。
打开格力地产的官方网站,“战略投资科华生物”“优质菜篮子天天有特价”“扫码购买一次性儿童防护口罩”的三张大图布满屏幕,让人误以为“走错了房间”,再往下翻才是几个地产项目的展示。
不过,目前来看地产之外的业务板块并未产生可观利润。年报显示,营业收入占比55.98%的地产业务贡献了75.32%的利润占比。渔获销售7.96%的收入占比,仅贡献了0.28%的利润。
其中,洪湾渔港拥有健全的基础设施,符合定点渔港的要求,并已完成定点渔港申报。继修复香炉湾沙滩、美丽湾沙滩后,新修复的唐家湾沙滩于2019年2月正式对公众开放。
某龙头房企“养猪”,格力地产“打渔”,房企的多元化路子越来越让人看不懂。
作为珠海市国资委旗下的企业,格力地产的房地产项目绝大部分集中在珠海当地。此外进驻的城市只有上海、重庆,开发规模十分有限。
格力地产原控股股东为格力集团,2015年脱离格力集团,公司实控人为珠海市国资委。
从2017年开始,格力地产房地产收入就一路下滑。年报显示,2019年格力地产房地产收入23.47亿元,同比下降1.77%。房地产项目收入占公司整体收入的比例,从2018年的77.61%下降至55.98%。
与大多数房企的多元化业务均与主业相关不同,格力地产的业务板块显得尤为独特。打造“大海洋、大金融、大健康”产业集群,是格力地产的未来目标。
格力地产在年报中表示,结合渔港建设与运营管理、海岛建设、游艇码头建设、沙滩修复、港湾治理、人工鱼礁示范区等多个海洋项目,公司海洋经济板块已形成集水产品交易、冷库冷链、物流配送、海洋科技、生态保护等于一体的格局。
此外,格力地产还涉猎了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业。疫情期间,格力地产于2月11日紧急跨界成立高格医疗,投产了口罩、多功能护目镜、免洗抗菌凝胶等防疫产品的数条生产线。
公开信息显示,格力地产是一家集房地产业、口岸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业于一体的集团战略化企业。地产业务经营以自主开发销售为主,主要产品为中高端住宅。公司遵循“立足珠海,重点布局”的发展战略。近年来,格力地产的房地产业务出现萎缩,多元业务加速扩张。
房地产业务不断压缩的同时,格力地产在其他领域动作频频。
口岸经济产业方面,格力地产在完成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珠海公路口岸和通关物流配套设施等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获取广告经营权、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珠海口岸运营。
站在上市10周年的路口,是提振地产板块,还是坚定转身多元,格力地产在年报中并未给出明确答案。
最近格力地产连续两日发布公告,一是拟战略投资科华生物,加快大健康产业链布局;另一则是筹划购买珠海免税集团100%股权,并因此事项而申请自5月11日开市起停牌。
同期,因利息费用增加所致,格力地产财务费用大幅增加162.37%至0.22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多个业务板块中,房地产板块收入及占比双双下降。
其他业务方面,受托开发项目收入13.04亿元,占比31.09%;渔获销售收入3.34亿,占比7.96%;其他收入1.77亿,占比4.22%;其他(补充)收入0.31亿,占比0.74%。
2019年报显示,海洋经济产业方面,格力地产在珠海洪湾中心渔港开港并由公司负责运营的基础上,开拓了渔获交易业务。与此同时,公司正在加快洪湾渔港商业配套用地建设,未来将建成水产品精深加工、休闲旅游度假、海洋文化展示等项目。
年报显示,2019年格力地产营业收入41.92亿元,同比增长36.19%,但归属股东净利润的涨幅仅为2.66%,盈利能力不足。在此之前,这一指标在2018年即大幅下降,同比减少17.89%。
在房地产企业普遍认同业务聚焦和收敛的当下,格力地产在非地产业务上的扩张及地产业务的停滞,使其显得有点另类。
报告期内土储规模相比于2018年,也不断减少。2019年年报披露,公司在珠海持有待开发的土地面积约9.69万平方米;在重庆持有的待开发的土地面积为38.80万平方米。
公司2020年一季度报告显示,营业收入同比下滑60.91%至6.7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滑75.76%至0.56亿元。公司表示,收入下主要系上年同期受托开发项目结转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