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一家地产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方案,意外扒下了凉茶巨头加多宝的“底裤”。
虽然加多宝迅速否认那份显示自己资不抵债的财务报表,称数据与实际严重不符;但欠款、关厂、断货等一系列问题的暴露,让加多宝难掩颓势,公司业绩不佳也的确是事实。
9月上旬,加多宝巢湖代工厂――安徽金皇品食品有限公司,发现此处早已经人去楼空,偌大的厂区内仅有一位值班人员。这位值班人员说,工厂原本有200多名员工,但现在仅剩他一人。
安徽金皇品原本是依托加多宝存在,年初加多宝效益不好,工厂随即关闭。
而近期陆续有媒体爆出,加多宝在广东、四川等地的部分工厂也出现关厂、停产等情况。针对加多宝现状问题,致电天眼查显示的加多宝集团电话,转接相关部门,但前台转接后,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而且此前加多宝公关部门已经解散。凉茶巨头到底怎么了?
欠款、关厂、缺货
9月初,一个阴沉的下午,财务张永照例坐在办公室里,等待来核算账目的加多宝经销商。
“我这每天都有经销商来闹,半小时前,一对夫妻刚走。”张永说,自己能做的就是帮他们把账对清。至于欠款,他们之后是要和公司沟通还是打官司,并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在他的叙述中,这样的经销商超过一百位。
快消品圈子认为,加多宝是曾经的凉茶大王,自2005年开始,加多宝与王老吉之间摩擦不断,双方开启了“商标之战”“红罐包装之争”,价格战、渠道战一刻不歇。在此期间,加多宝的业绩不断下滑,与经销商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加多宝红罐包装
张永在加多宝集团多年,在他看来,公司正面临迄今为止最大危机。
今年5月起,加多宝华东大区开始断货,其中包含安徽。加多宝安徽地区的一线销售姜言对市界记者回忆,目前还是能零星到货,但远不到市场需求。以前库存剩三、五千箱的时候,经销商已经要开始囤库存,现在囤货几乎不可能,“偶尔能到两千箱货,还没等入库,已经被经销商分完了”。
目前华东大区的加多宝工厂只剩杭州一家,其生产量远不能满足已经打款的经销商,不少人只能在厂外等待运货。流传于加多宝内部的一张截图显示,杭州厂外已经有人开始闹事,加多宝华东区域负责人则安抚大家“先不要着急”。
加多宝内部视频显示,近期有70余位员工在杭州加多宝大楼前集聚讨薪,呼喊“加多宝拖欠工资,法理难容!”等口号。据悉,杭州工厂也开始出现员工罢工的情况。
外地的货难调,加多宝位于安徽巢湖本地的代工厂则在今年年初关闭。加多宝巢湖代工厂――安徽金皇品食品有限公司,发现此处早已经人去楼空。
公开信息显示,安徽金皇品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工厂占地6万平方米,生产车间、仓库等厂房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设立先进的自动化罐装饮料生产线一条。市界记者探访发现,金皇品食品的厂房上高高悬挂着加多宝的金罐招牌,除了这块已褪色的广告牌,传达室里的厂区管理制度,也展现了加多宝曾经的存在。
安徽金皇品原本是依托加多宝存在,年初加多宝效益不好,工厂随即关闭。加多宝内部人士透露,2016年、2017年,巢湖代工厂一天的产能约为20万罐凉茶饮料。快消品圈子发现2018年8月,厂内人员全部清空,原本留下的两位加多宝负责人也已经离职。
与此同时,加多宝公司内部也正在经历大幅裁员。区域销售主管杨凡称,截至8月30日,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在内的整个华东地区员工仅剩700余人,去年同期单个区域员工人数就有近千人。杨凡已经向领导申请辞职,但迟迟找不到人接替。
8月24日,集团已经下发通知,驻外财务归属各事业部直接管理。通知还提到,
为控制成本,驻外财务部所有职能部门人员不再采用协议解除的方式进行分流,而采用自然分流的方式进行,不再产生经济补偿金
。“裁员不补偿,其实就是逼员工自己辞职。”张永说。
无论离职与否,加多宝员工都不得不面对另一桩烦心事:拖欠工资。
姜言证实了此事,但他并不打算离职。从大学毕业进入加多宝开始,他已经在加多宝工作近5年,“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对公司真的有感情。现在公司资金链是紧张一点,但这么大个公司,不至于倒的。”
此前,《每日经济新闻》曾报道称,加多宝位于东莞、清远等地的工厂,也有停工、减员的情况。位于湖北、浙江、四川等省份的多个工厂中,只有武汉、仙桃工厂还在正常运作,其余工厂存在不同程度的停产、间歇停产现象。
这些无疑都让外界质疑,加多宝的资金链或许已经出现问题。
价格战埋隐患
加多宝的高层同样人事变动不断。今年3月,新任总裁李春林上台,集团下发通知,24罐装/箱的加多宝饮料,经销商打款价由70元/箱降至50元/箱,看似减少了经销商的前期打款压力,但却埋下了隐疾。
“这个举措下来,对公司现金流影响很大,直接减少40%。”张永说。在他看来,这对于此前因官司消耗太多金钱和时间的加多宝而言,几乎是致命的。
正如张永所说,降价销售两个月后,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断货、裁员、欠发工资的情况愈演愈烈。销售主管杨凡也表示无可奈何:“公司虽然降低了经销商的拿货价格,但同时要求经销商必须追缴经营保证金。快消品圈子了解到而且原本应该由公司返还经销商的代回费用比例,也由先前的50%降低到了35%,多数经销商对此比较反感。”
安徽省几家经销商都表示,加多宝的欠款到目前为止还未结清。甚至几年前已经终止合作的经销商,也存在以货代款,却并未收到货的情况。
老刘在2015年加入加多宝经销商的行列。他回忆,那时候加多宝不太好卖。他的主营业务是酒类,促销手段是“刮奖中饮料”,原本奖品是可乐,但为了将囤货消耗掉,他只好将奖品换成进价比可乐稍贵的加多宝。
那时,加多宝和王老吉激战正酣。2014年底,广药集团与加多宝的“红罐之争”一审宣判,加多宝败诉。广东高院判定加多宝公司立即停止使用和生产相关商品,立即销毁相关侵权产品和宣传材料,并赔偿广药王老吉1.5亿元。2015年4月,加多宝宣布推出金罐包装。
加多宝金罐包装
2015年3月,广药集团将加多宝商标纠纷案的索赔额由10亿元提高到29.3亿元。此前的一审判决中,广东省高院判定加多宝赔偿额为1.5亿元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26万余元。
官司之余,王老吉和加多宝的营销战也如火如荼。买四送一,三送一,百搭五箱,百搭十箱,两家凉茶企业的利润都逐渐降低。
杨凡还记得,加多宝和王老吉长达5年的官司中,包括他在内的同事都充满干劲:“那时候我们晚上都是免费加班的,销售和推广打成一片,研究营销策略。没有人会因为拿不到加班薪水抱怨,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他认为,那才是加多宝企业精神的释放。随后他叹息道:“现在真的很迷茫。”
在加多宝员工的叙述中,价格战期间,2016年加多宝也曾经历一段时期的现金流紧张,但很快缓解,即便是年底有裁员,也还在正常范围之内。情况绝没有现在紧迫。
今年8月底,房企中弘股份披露的债务重组方案,曝光了一份加多宝的财务数据,加多宝很快否认其真实性。这份数据显示,2015年-2017年,加多宝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00.42亿元、106.34亿元、70.02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1.89亿元、14.89亿元、-5.83亿元。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加多宝资产总计127.15亿元,负债131.68亿元,净资产-3.5亿元。
9月6日,李春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加多宝在调整战略,“退出价格战”。
税务问题隐现
在张永看来,自己经历了从王老吉到加多宝的品牌转换,经历过红罐换金罐,以及集团总裁的变更,“本来对公司感情很深,而今年开始对公司彻底失去信心”。
2018年8月,加多宝发布内部通知,公司财务部、驻外财务部全部划归各大区事业部管理。这对于包括张永在内的集团财务部而言,几乎是五雷轰顶。“这意味着,当销售坚持要走那些不合理费用,我们包括监察部在内,是无权干涉的。”张永说,此前集团的财务总监已经走马灯般换了两任。
2018年3月,公司发布单箱产品由70元到50元的降价通知。由此,经销商和公司之间会产生一笔补差费用。财务部要求和每个经销商核算金额,张永对市界记者表示,“经销商提的市场费用、方案执行的花销,我们一笔笔核算,如果核算后认为产生的补差费用是真实的,我们就给补。”但这一要求被营销部门和经销商拒绝。
核查初期,张永曾仔细查阅几家经销商报出的款项,发现数据有极明显的漏洞。“C24(24罐装每箱的规格)的倒贴比例是179%,这意味着卖100箱货,公司要倒贴179箱,这怎么可能呢?”张永哭笑不得。但他们能做的仅是核查,却没有资格拒绝放款。
现金流紧绷,为了回款,公司开始在支出上做文章。快消品圈子获得的加多宝员工医疗报销短信截图显示,报销的钱款已经下发到公司,但不少员工却迟迟未能收到。
今年5月开始,销售姜言发现,自己的工资会分两个账户下发,基本工资走公司账户,而提成款则由私人账户来发放。对此,张永表示,工资由私人账户下发的另一重原因是为了在个人所得税上做些避税。
销售主管杨凡确认,公司已通知将销售全部转经销商人员,即工资由经销商发放。“公司经营困难,就要销售跟着经销商干了,拿点提成款,还能糊口。”杨凡说。
不仅如此,加多宝集团在增值税缴纳方面也存在不规范。加多宝公司内部审批显示,上海康美旗下所属公司的代垫费用将转为货款,“公司不开具发票给康美。由此产生的税金由各办承担。” 记者咨询资深财务人士,确认这一操作存在问题。
许多加多宝内部的老员工,都还记得2012年的巅峰时期。国家统计局下属机构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73%的凉茶市场份额由加多宝占领。此后,红罐之争、官司缠身,再加之内部管理制度混乱,加多宝早已经不复盛年。
“加多宝现在绝对算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在我看来,生的希望很渺茫。”杨凡说。
然而,有加多宝经销商说,为了安抚经销商的情绪,缓解资金压力,公司提出要求经销商“自产自救”,加多宝还为每个经销商设立了“专项专款”,以保证经销商支付货款后能够按时拿到货物。
2018年,加多宝经历了大起大落。从上游的供应链到下游的经销渠道,从内部的人事动荡到外部的诉讼索赔,加多宝的暗雷一个接一个被引爆。
“一开始,消费者也是认可加多宝的,但加多宝的内部矛盾、员工调整,加上后期与中粮发生纠葛,加多宝处理不是很得当,反倒给了王老吉发展的机会。如果把与王老吉的纠纷归于‘天灾’,那么加多宝的困境是由自己一手造成。”快消品营销专家路胜贞说。
内部秩序缺失
虽然加多宝总裁在8月份称加多宝的资金问题已经趋于正常,但各类因资金问题引发的事件仍旧不断曝出。不久前,有加多宝内部员工爆料称加多宝杭州分公司发生了为期多天的停工,而员工停工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要求加多宝按时发放工资,履行劳动合同中的加班费用。快消品圈子了解,最终伍玉豪出面进行了调解,使得该事件得以平息。
有知情人士透露,由于此前大批裁员,导致现有员工承受了较大的工作压力。且到了9月份,8月份的工资尚未发放,这引得了大批员工的不满。
不久前,同样也有媒体质疑加多宝在东莞的核心工厂几近停产。加多宝之后承认,包括东莞工厂在内已开始大幅度削减工作人员以求开源节流。
根据多方说法,由于长期拖欠货款,目前很多上游供应商要求加多宝方面以现金支付。
在资金问题上,虽然加多宝总裁李春林在8月份表示目前加多宝的现金流已经恢复正常。但实际上,在欠款问题上加多宝始终未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部分经销商向记者表示,在李春林上任后,加多宝下调了进货价格,并试图减小了经销商自己垫付销售费用的力度,此举赢得了经销商的赞许。但在加多宝红罐宣布上市之后,加多宝却又要求经销商支付保证金,将原本让利的部分通过保证金进行了收回。
与此同时,加多宝开始号召经销商开展生产自救。“现在红罐的货哪里都缺,而加多宝的工厂哪里都缺钱,我们向加多宝打的货款订的货,往往又被别的分区拿走了。”某经销商告诉。在此前的货款尚未厘清之时,加多宝再次要求经销商打“专项货款”,即谁打的货款,生产出来由工厂直接向其发货,不会再转移到其他部门或地区,以此稳定经销商的情绪。
之前由于缺钱,加多宝内部的资金体系较为混乱,往往A大区打的货款需要交付的货可能发给B大区,但生产这批货的资金却是从C大区来的,最后已经说不清到底该给谁了。该经销商同时告诉记者,在此背景之下,加多宝才被迫拿出了专项专款的举措以求拨乱反正。
加多宝内部的混乱使得经销商们也备受压力,另一名经销商告诉记者,目前自己背负加多宝几十万元的欠款,多次低价转让以求脱身但迟迟没有人愿意接手,“加多宝目前状况使得局外人根本不敢进入,而局内人又被欠款拖着出不去”。
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大量负面消息笼罩着加多宝。此前,本报报道了全国部分地区加多宝断货和红罐铺货惨淡的情况。之后,李春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了加多宝存在“供应不太正常,影响了红罐铺货的节奏”的问题,且表示与“中粮过程合作存在的分歧还未处理好”。
消息不断
虽然中粮包装和奥瑞金并未直接发布声明,对加多宝采取断供等手段,9月中旬,奥瑞金方面对外表示与加多宝的相关事项在积极沟通中,也在逐步恢复业务合作。但是,李春林曾表示,自8月份以来,供罐商已逐步恢复对加多宝正常供罐。因此,证实了奥瑞金和中粮自与加多宝产生纠纷之后有停止向加多宝提供铁罐的事实。
但对于加多宝而言,中粮包装和奥瑞金断供的制裁切到其“命脉”。在今年6月份,新上任的总裁李春林宣布将开始全面推广红罐加多宝,并希望借此扭转加多宝自2015年开始出现的颓势。在此之际,中粮包装和奥瑞金的发难,使加多宝红罐的“第一战役”最终流产。
李春林对外承认,红罐并未达到预期的市场效果。这对于在3月份临危受命,走马上任加多宝集团总裁的李春林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而此前的总裁王强被在外潜逃的董事长陈鸿道解聘,也被业内普遍认为疑似与加多宝业绩连年下滑有关。
“加多宝在最好的时机打出了最烂的牌。”路胜贞说。
2017年8月,加多宝宣布与中粮联姻,中粮包装将对清远加多宝增资20亿元,并持有其30.58%的股份。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就“红罐之争”做出终审裁决,认定红罐凉茶装潢由加多宝和广药集团共同享有使用,互不侵权,互不赔偿。彼时,加多宝要走出困境的声音达到了最高点。
快消品圈子了解到,在2018年,加多宝依旧颓势,且在李春林上任之后,所有的问题再次爆发。一度被认为是加多宝靠山的中粮,却将矛头对准了加多宝,而奥瑞金也紧随其后。
上游生产供应链的问题蔓延至下游,最终在6月份旺季之时,部分加多宝的经销商被迫到处寻找货源。加多宝和中粮、奥瑞金的一度反目,最终使得加多宝在今年的旺季仍处在阴霾中。合作伙伴反目、经销商断货、工厂几近停产、员工罢工等成了整个夏季加多宝的关键词。
而如今,唯一能让加多宝感到欣慰的是,8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维持了加多宝和王老吉共享红罐的判决。但目前对加多宝来说,红罐的获得并不能扭转局面了。
上市即救赎?
近日,李春林再次明确了加多宝要提早上市,并明确在三年之内上市的计划。对于急于上市的原因,李春林对外观点则是“对方是上市公司,加多宝仅仅是一家民营企业”。因而,从竞赛的视角考虑,加多宝急需上市。
对此,路胜贞认为李春林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加多宝自身团队出现了崩塌,市场无法跟进。在与王老吉的纠纷中,加多宝的处理方式也出现了问题,使得失掉了原有的同情分。”路胜贞同时表示,“上市解决不了品牌问题,也不解决信誉问题,把上市当做自我救赎的办法只是一种说辞。”
从资本层面来看,加多宝急于上市并不能将其品牌价值完全释放。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告诉记者,加多宝很大可能是从经营的角度急于上市,但对于其背后的资本力量,诸如中粮等来说,并不是好事。“中粮等资本集团并不缺钱,不需要加多宝尽快证券化套现。此外,仓促上市可能压低加多宝的估值,长远来看对中粮并不利。”
加多宝与仙股中弘股份在8月末发生的罗生门事件,使得加多宝上市话题推向了一个小高潮。中弘股份曝出的加多宝业绩极大低于市场预估,引得一片哗然。尽管加多宝随后否认了与中弘股份存在任何瓜葛,但中弘股份坚持称材料来自于陈鸿道的代理人之手,时至今日,双方仍没有统一而明确的说法。
“加多宝上市的目的是融资,如果能够顺利上市,无论是IPO还是借壳,都可以提升信贷或股权融资的能力,但能否解决加多宝资金缺口的问题并不好说。因此,不能将加多宝的希望寄托于上市。”沈萌说。
文来源:快消品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