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让残疾人共沐雨露阳光

法律法规网 作者:dations
来源 来源: 政府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20-05-17 10:10:59  评论(/)

岁序更迭,筑梦前行。

5月17日我们迎来了第三十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为助残脱贫决胜小康。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我省30万残疾人朋友的梦。

我省30万残疾人在青海大地上自尊自立、努力拼搏、奉献社会,创造了骄人业绩。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在全省各族人民的关爱支持下,自尊自强自立,正在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

康复救助,绘就美好生活画卷

康复,是残疾人的第一需求,也是残疾人工作的重点。疫情期间,为了更好地了解听障儿童居家康复训练效果,让家长掌握更为科学有效的居家康复训练技巧,海东市残联康复中心语训部5名教师,深入海东市20户听障儿童家庭进行了入户回访。在与家长交谈和孩子一起玩游戏零距离交流中,对家长们存在的疑惑一一进行详细解答,帮助家长抓住听障儿童康复的最佳期,让孩子得到切实有效的康复支持,提升家庭康复的实效。

疫情发生以来,我省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和康复服务两不误、两促进。推进线上+线下康复服务模式,巩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效果,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残疾儿童及其家庭能够得到有计划的持续康复服务,做到停课不停训,工作扎实有成效。

春风化雨,暖阳普照。一项项康复工程的实施,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对美好的明天充满期待。

近年来,省残联全面推广互联网+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为全省8.75万名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康复服务率达94%;为3.47万名残疾人提供了个性化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为257名残疾人免费实施了肢体矫治手术。争取慈善组织捐赠,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2500例。率先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范围从0-6岁扩面至7-17岁持证残疾儿童少年,新增2225万元专项资金,保障7-17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各市州积极贯彻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久治县将7到17周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提标到与0到6周岁儿童同等救助标准。黄南藏族自治州积极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年内完成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3062例。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在青海大地上,广大残疾人朋友感受到了这种温暖和力量。

聚焦脱贫攻坚,推进残疾人同步小康

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介残疾人就业、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政策今天的青海大地,残障人士正尽情地拥抱阳光,走向灿烂的明天。

患有眼疾的知合尖是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达日龙消毒公司经理。2016年3月30日知合尖注册成立了达日县达日龙消毒公司。知合尖已从一个低保户成为一个残疾人创业就业领路人,目前全县有31家餐饮业与达日龙签订了消毒餐具合同。他说:现在全县上下都在脱贫攻坚,我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我也希望能为贫困残疾人尽一点微薄之力。

就业是最好的扶贫,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是推进残疾人脱贫致富的关键。4月底,省残联会同省财政厅,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防疫情、促复工、稳就业四补贴一保障政策。5月15日至6月15日省残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团省委会共同开展2020年助残脱贫决胜小康青海省残疾大学生网络双选招聘会。针对残疾人毕业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就业帮扶,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

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省残联连续多年实施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支持、帮助各学龄段残疾儿童和学生接受教育。去年投入300余万元,对全省接受学前教育的226名贫困残疾儿童人均补贴3000元,为全省645名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残疾儿童每人发放助学金1000元,为719名在校贫困高中、大学残疾学生每人发放2000至4000元不等的助学金。

《青海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的落实,充分发挥了税收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作用,全省年度征缴残保金2.41亿元,有效促进了用人单位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有力支持了残疾人就业培训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离省会西宁千里之外的玉树州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等残疾人创业就业机构和带动残疾人就业的民营实体经济,持续得到了税收政策、就业政策和残保金资金支持。

近年来,各级残联不断加大基础保障,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投入力度。托养照护服务由西宁、海东起步,逐步覆盖到全省8个市州,年度接受各类托养照护服务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增加到3000多人,为这些家庭解放劳动力,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创造了条件。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建成运行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托养中心等设施,运行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使当地有需求的残疾人享受到了稳定的就业扶持和托养照护服务。

一组组的数字,是一缕缕的阳光,温暖了一批又一批的残疾人。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优补政策,折射出党和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坚定决心!

权益保障,温暖着每个残疾人的心灵

在青海大地上,对特殊群体的贴心关爱,从来不曾停歇。

赵某、汪某夫妻二人均为残疾人,他们育有一子,家中还有一个老母亲,长期靠政府的低保过日子。突如其来的车祸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省残联法律援助中心针对案件当事人特殊情况,经审查,认为符合法律援助案件。援助中心即时指派律师上门开展法律服务,最终案件得到圆满解决。

兜底贫困残疾人的权益保障,不仅体现了政府的温度,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更提高了社会的幸福指数。

在残疾人权益保障方面,省残联自觉担当起残疾人的娘家人角色,敢于向任何损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亮剑说不。大力推进互联网+法律援助工作模式,积极推进法律援助网上申请,打通12348热线平台和12348青海法网通道,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在线咨询解答、申请法律援助服务,实现足不出户即可获得法律援助,让残疾人零距离享受到法律服务的温暖。

建立覆盖全省州县两级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岗。按照户均6000元标准,针对不同类别残疾人对出行和居家生活的需求,采取一户一策,对2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了个性化无障碍改造;投入100万元,对7个残疾人就业、托养等机构进行无障碍改造;为1.2万名肢体残疾人发放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432万元。西宁市投资1.2亿元,对全市38座过街天桥加装了72部垂直升降电梯和2部扶梯,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每年一度的助残日,就像一面镜子,映射着我省30多万残疾人事业走过的不平凡历程、体现着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关心关爱;它也像一面旗帜,引领着全社会扶残助残文明风尚的形成(董慧)

tags: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