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 要素结构扭曲与世界经济失衡

法律法规网 作者:小柯
来源 来源: 综合  法律法规网 时间: 2020-05-09 10:52:26  评论(/)

在一定的市场范围与地理空间中,广义经济要素演进总以要素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要素性质反映要素结构性质,但要素结构又在要素性质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要素无论是单一要素还是广义的多要素,体现的是局部的概念,而要素结构却是体现整体的概念。如果说要素是从微观分析角度说明开放经济增长与收益获得的基础的话,那么,要素结构就是从宏观层次分析开放经济增长中的国家竞争优势与开放收益获得的作用机制与影响路径。要素结构是由内在的广义经济要素演进构成,要素结构反映了要素演进的基本特征,但要素结构并不能被简单地还原为一个个孤立的要素,作为整体要素结构具有孤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新质。动态要素结构决定一国产业结构的优劣转换,进而影响该国的开放经济结构,作用和决定一国的国家竞争优势与开放收益。因此,本章基于广义经济要素的动态演进基础和要素结构分析宏观意义上的产业结构、国家开放收益及国家竞争优势对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开放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要素结构扭曲及其影响

在开放经济发展中,一国的产业结构往往与该国的要素结构紧密联系,产业分工的位置与竞争力大小常常受制于要素结构演进的稀缺性与质量高低,因此,研究要素结构演进基础上的产业结构是进行国家意义上开放收益分析的重要途径与研究方向。但由于现实世界经济的各种制约,要素结构演进的过程中由于要素扭曲所造成的产业结构扭曲又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各国的开放收益,所以,在考虑扭曲基础上的要素结构、开放收益与世界经济均衡的分析就成为本文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要素结构扭曲与开放收益

在不断发展的开放经济中,由于广义经济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使得各国对本地区稀缺要素和高质量要素的需求增加,为改变本国既有条件下的要素结构存量,吸引所需要素的流入,对要素价格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与扭曲,便成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开放收益的快捷方式。其所表现的一国要素结构的扭曲变化,虽然在较短的时期对本国经济增长和开放收益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但从长期看,由于要素结构扭曲所带来的长期偏离正常要素价格的问题却对本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开放收益的进一步提高不利,从而有可能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使得一国开放收益不升反降及国民整体经济福利的下滑。

一般而言,在以追求要素投入的数量型与规模型的传统开放经济阶段,对要素结构的扭曲从实际政策表现来看有二:其一,贸易和外资政策“双向激励”的扭曲。一是国际贸易中对进出口双向激励极大刺激了贸易量,构成贸易导向的开放经济模式,外贸依存度快速提高;二是引进外资的政策扭曲,不同区域在引进外资过程中竞相推出各项优惠政策,这样使得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后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同时,这些外资企业还享受了劳动力成本低、汇率贬值和出口退税等政策,形成了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结果是,一方面投资东道国用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即政策要素的扭曲)利用外资和鼓励出口挣取外汇,另一方面,又使用成本极大的外汇资产去回购收益较低的投资国债券等。其二,资本要素形成中的机制扭曲。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资本形成机制上具有明显的二元特征:一是以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二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资源配置。由于政府的行业准入、税收、土地、财政等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有配置资源的能力,因此,政府主导的资金、土地和财政税收扭曲了要素价格和偏离了一国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使得国家整体经济福利受到损失。

因此,本文首先在要素静态性假定下,进行要素结构扭曲的收益分析。如图5-6所示,存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A表示资本密集型产品,B表示劳动密集型产品,曲线和分别表示等产量曲线,从原点()到()曲线的距离表示相应产品的产出。曲线和相切于点,在处两要素价格相等。那么,要素结构配置的有效路径即位于相切点所处于的的曲线上。如果生产要素的价格由于市场、制度或管理等因素使得要素价格发生差异或扭曲,因此,短期内要素的均衡产出点就会出现在点。此时,曲线和就不再正相交,而是由曲线移动到曲线与曲线相交于点。从图5-6我们可以分析,对于产品而言,其产出都在曲线上因此其产量相等。对于产品而言,等产量曲线,所以,点上的产品产量小于点,从而使得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发生变化。

因此,在静态的要素扭曲情况下,我们从图5-7可以看出,相对于模型中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扭曲条件下的新生产可能性曲线将由外向内收缩,甚至凸向原点,使得既定要素结构下的总生产收益减少。

所以,从要素结构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源于经济内在扭曲的存在。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任意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等于它们的国内边际替代率(),等于它们的国内边际转换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只有当国外边际转换率()等于国内边际转换率时,所要求的最优化条件为:。而开放体系下的自由贸易能保障该条件的实现,因此,任何阻碍该等式实现的因素均可被看作为扭曲。关税的价格扭曲表现为国内价格比高于国外价格比,即的情形,被看作为贸易扭曲;由于进口品部门价格上升,低效率的国内生产替代了高效率的国外生产,即的情形,则被看作为要素扭曲;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即的情形,则被看作为消费扭曲;当存在的情形时,则表明存在多种扭曲的情况。一般认为,当国内市场扭曲时,如果采用针对它的关税等贸易政策,与自由贸易政策一起采用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当市场扭曲发生在国外时,自由贸易政策则不被视为最佳贸易政策。如果存在要素市场的扭曲,如不完全的资本和劳动力市场以及存在技术溢出外部效应时,政府可采取适当的贸易干预政策,并增加本国的福利水平。同时由于市场扭曲很难被精确地辨别和度量,因而也就不容易最优地做出贸易干预的调整。贸易干预手段在某些条件下并不是纠正市场扭曲的最有效的办法,而只是一种用外部手段治理内部扭曲的“次优”选择。因此,基于扭曲的来源不同,本文主要提出从要素扭曲来看待开放收益的问题。

其次,在要素动态性存在的情况下,本文以下将基于一个改进的Dixit-Grossman(1982)模型思想来说明在要素结构演进基础上的不同扭曲分析。

假定产品的生产过程由一系列质量连续递增的要素投入所组成的生产阶段,每一个生产阶段的收益都有所提高,对要素质量的等级排列进行指数化处理为,0为第一个生产阶段,1为最终产品的生产阶段,在各阶段中要素成本是线性的,即图4-3所示的质量排列。假定有三个国家分别为国家1、国家2、国家3,每个国家的要素结构质量差异使得各自在不同的生产阶段具有不同的成本优势,分别以、、表示生产成本,则每个国家的最终产品的单位成本为:。在开放的自由贸易条件下,三国的最小化成本为:。其中,包含对进口的中间产品征收关税的生产成本,其表示贸易政策所带来的扭曲。如前假定,成本函数为线性,那么生产在三个国家的要素结构配置的解如下式,其图示模型为图5-8。

从图5-8可以知道,生产阶段在国家1实现,其出口中间产品到国家2;生产阶段在国家2实现,其出口中间产品到国家3;生产阶段在国家3实现,上标表示自由贸易情况,(边界生产阶段)表示投入要素的成本国家1与国家2相等,而则同样表示投入要素的成本国家2与国家3相等。

如果存在前面所提的政策或机制扭曲的情况下来考察要素结构的配置问题有如下变化。对于政策或机制扭曲对要素影响的情况(假定国家3为扭曲实行国家,其要素成本无弹性),为模型分析的方便,将一律假定为产品进口所征收的税。如图5-9所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以要素投入表示的成本函数将由于扭曲带来成本的增加,从而左移至图中用实线表示的阶段,其变化后的边界生产阶段分别为和。因此,在扭曲效应的作用下,国家1的要素成本相对于国家2来说提高了,而国家1、国家2的要素成本相对于国家3来说也提高了,其生产阶段向左移动,如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因此,在国家1实现的生产阶段减少,而在国家2、国家3实现的生产阶段增加。 如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的要素激励机制等扭曲措施就可达到国家3所显示的效果,而对于国家3为发达国家而言,其他国家为规避投资障碍所带来的扭曲,亦可出现此类效应,但如前所述,其扭曲的作用基础是有差异的。

因此,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用利润函数来进一步说明要素结构扭曲对开放收益的影响和作用。在开放市场中,企业通过要素投入生产货物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同时获得销售收益。利润就是企业在销售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各种费用和税金后的剩余,如下式所示:。其中,R表示企业获得的利润;表示生产的货物或服务得销售价格;Q表示产品的销售量;表示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投入要素的平均价格;M表示企业再生产中发生的各种费用;T表示企业缴纳的净税金即应缴税金减企业所得生产补贴。而在这些扣除中,投入要素成本占有的比重最大,从而生产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通过正常经营管理是否能够获得正常利润。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企业为了获得正常的利润,通常是选择市场价格较低的投入要素,使生产成本达到最低,也就是选择最低的投入组合;从而使企业的生产技术适合资源禀赋特征,并使其具有自生能力。对于战略性企业由于选择的生产技术与资源禀赋结构不适合,使其生产的投入要素的平均价格较高,从而在开放的、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代表投入要素的企业往往不具有获得正常利润的能力,也就是不具有自生能力,最终将会被市场淘汰。但由于这些企业的存在对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家往往会通过经济政策和行政干预的手段,使得这些企业在政府的干预下具有“自生能力”。在市场中,和通常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由于这些战略性企业选择了与要素结构不适应的生产技术,使得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较高,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要素投入就不能获得利润。但国家为了使得这些企业获得正常利润并持续地生存下去,通常利用经济政策和行政手段来压低。例如,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常见的作法就是对农副产品价格的人为压低,来保证工业的资本快速积累。同样国家也会利用经济政策和行政手段来提高,通常做法就是政府利用行政审批制度来控制进入市场企业数量,保证战略性企业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从而使这些企业在国家干预的条件下具有了“自生能力”。当然,国家也会通过减免这些企业的税金或提供补贴等方式来保证他们能够持续的生存下去,但这种方式相对于上述两种方式起到的作用比较小。国家为了这些战略企业的持续生存,并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所采取的这些干预方式虽然使如前图5-9中的国家3的生产阶段扩大,但直接后果就是要素市场的价格机制受到了扭曲,“市场”价格不能够正确反映供求关系和一国的要素结构,使得要素结构配置效率低下。由此看来,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价格机制被扭曲并不仅仅是由于市场化水平低下,而更多是由于政府采用了与本国或本地区的要素结构不相适合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了战略目标的实现,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最终造成了市场价格机制的扭曲。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必须制定与本国或本地区要素结构相适合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使得经济个体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具有自生能力,从而避免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有助于提高市场化水平,使市场价格真正能够反映市场的供求,反映出各种生产资源的丰裕程度,并最终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提升要素在开放体系中的开放收益。

所以,要获得要素生产收益最大化,就必须考虑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要素动态演化和动态收益,使得要素结构扭曲得到抵消,从而促进一国经济在开放条件下的进一步增长。

二、要素结构扭曲与世界经济失衡

近年来,世界经济变化多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方面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各种力量和因素互动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各国经济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出现对均衡状态的偏离现象。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分工格局变化以及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困难,使以美国为主所表现的世界经济失衡现象加剧。其特征为一是美国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2000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为4160亿美元,2004年扩大为6659亿美元,2005年达到8065亿美元。二是亚洲国家或地区经常项目大量顺差,尤其是对美贸易顺差。2000年亚洲国家或地区经常项目顺差为2057亿美元,2004年扩大为2487亿美元,2005年达到3557亿美元。

无论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失衡的认识如何,但一般都认可世界经济失衡的主要指标表现为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失衡。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存在不同看法。张燕生(2006)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结构性失衡,而不是周期性失衡,是全球性总量的失衡、系统的失衡和体制上的失衡,根源在于当今的全球化缺少一个有效保障全球经济均衡的管理机构、机制和秩序。丁一凡(2006)从世界经济的角度上看待失衡问题。他认为,全球经济失衡表现在经济增长差距、贫富收入差距、储蓄投资差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差距的扩大等。姚枝仲(2006)从国际收支失衡方面分析世界经济的失衡问题。当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巨额的经常账户逆差和迅速上升的净对外债务,二是部分国家尤其是部分亚洲国家大量的贸易顺差和迅速积累的外汇储备。华民(2006)通过分析20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调整突出了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失衡的结构性问题。认为一个国家的崛起或复兴一定会导致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失衡。由于在发展模式、经济因素、全球化与要素流动的非对称性等因素将导致各国的结构性矛盾,从而引发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张幼文(2006)认为全球经济失衡不在于短期政策性因素,也不在于中期的周期性因素,而在于历史性的长期因素。是由于国际分工进入要素合作阶段,产生“要素合作国际专业化”,要素的流动、集聚和要素流动的体制偏向性带来了生产出口在亚洲国家的集中和资本向发达国家流动,使得世界经济运行方式发生实质性改变,从而造成亚洲出口顺差和美国消费过度和贸易逆差。余永定(2006)则认为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失衡和美国“双赤字”问题。而美国的“双赤字”主要原因是美国国内的结构问题,特别是美国储蓄和投资的失衡.

不管世界经济失衡的真正原因何在,其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基础却是在不断变化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国的产业结构与国家竞争优势。所以,从广义经济要素分析的角度看,世界经济失衡的理论基础在于要素流动条件下动态要素结构的不均衡演进和扭曲变化,因此,基于要素流动的动态要素结构的开放发展模式既是世界经济运行的方式,又是世界经济失衡的微观基础与诱致原因。

正如作者在本文要素结构与要素集聚的分析中所阐述的一样,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要素的流动性特征,使得要素集聚与要素外溢性增加,从而冲击各国要素结构存量,改变了产业或产品生产及贸易的方向,最终产生了世界经济的失衡情况。因为在传统经济框架中,要素结构是以静态性质出现在经济生产过程中,要素不能流动,其价格的变化往往由产品的流动来反映与影响,因此,即使世界经济的失衡也只是通过产品的形式得到反映,所以,常常以宏观经济的周期律或产品周期等来解释。而在要素流动的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要素结构的动态特性使得一国的要素条件在质量和数量两方面发生了改变,从而对基于产业或产品基础上的世界经济产生了失衡影响。

表5-12000年~2003年按区域分FDI流入量和流出量 (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贸发会议《2004世界投资报告:转向服务业》,附表B.1和B.2,贸发会议《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与研发国际化》,附表B. 1。

动态要素结构首先从数量机制上对世界经济失衡进行影响。在要素流动的情况下,要素的价格机制和扭曲机制使得要素的收益发生了相应变化,要素收益呈现收敛现象。根据要素质量及稀缺性收益原理,在各国要素结构非对称分布的情况下,同种同质量要素总是由低收益国家或地区流向高收益国家或地区,从而在数量上构成对要素流入国存量要素结构的冲击,形成一种或几种特定要素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集聚,通过影响该区域市场中的产业结构来作用于其经济在全球市场上的分工地位、国际收支或汇率水平等。因此,要素结构的非对称性水平的数量变化将影响世界经济均衡。如表5-1所示,各国资本要素的流动在新世纪也是十分活跃,以美国为首的资本要素为追逐要素的稀缺性收益,资本流出是逐年增长,其资本要素流入的相当部分集中于亚太地区,使得该地区的资本流入也是逐年增长,改变了该地区原有的要素结构,拉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开放收益的提高。因此,要素流动的数量冲击对要素结构的稀缺性改变是有重大作用的,对各国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变动具有基础性影响,从而在客观上表现出世界经济的失衡。

表5-2 美国对外投资的产业部门分布结构(净投资额)(单位:亿美元)

注:增长率指与前一年比较的增长率。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2003年国际收支统计》。

其次,动态要素结构也从要素质量演进机制上对世界经济失衡进行影响。在同种要素质量等级阶段分布上,高质量要素其收益要求相对要高,因此,高质量同种要素的寻租行为将驱使其在不同报酬收益的生产活动中进行流动,对产业结构进行有偏向性的冲击或支持。如表5-2所示,以美国资本流出来看,其高质量要素的投入产业基本集中于知识型、高科技行业,在传统制造领域,其年增长率为负,而在金融业(不含银行)其年增长率达到343.9%。因此,以要素结构质量差异为基础的各国产业发展在开放收益中也是非均衡的,美国在经常项目的以一般低质量要素收益表现的贸易产品上拥有巨大逆差,而在以高质量要素收益的高科技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上却拥有巨大的顺差。而反观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虽然拥有巨大的经常项目下的较大顺差,却是以低质量要素的生产所获得的微薄收益。如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的加工贸易就是低质量要素收益的典型表现,而且所获得的开放收益往往又以对高要素质量收益的国家回流所表现,因此,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便出现了具有戏剧性的一幕,经常项目顺差的国家其真实的开放收益并不高,本币在较多外汇储备的支持下存在上调的压力,而经常项目逆差的国家其真实的开放收益很高,而本币存在下浮的趋势,所以,在要素结构质量差异造成收益差异的情况下,世界经济以国际收支和汇率所表现的世界经济失衡就出现了。

从要素质量的演进收敛来看,世界经济失衡就如同物体的运动一样存在其绝对性,但也正如物体的运动一样有其相对性的一面。要素结构的质量演进在一个相对静止的时间状态可以使得世界经济达到相对均衡,然后在新一轮的要素结构质量演进中呈现螺旋式的上升阶段,其基本路径为失衡―均衡―失衡的发展,但每一次都是在新的要素结构质量基础上,在新的经济发展与新产业基础上的演进,因此,也可以视为一种“扬弃”的发展。

tags: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