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建设部、国家计委关于加强城市供热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
文件编号:建城字第126号
发布时间:1995-03-14
实施时间:1995-03-14
城市集中供热(以下简称城市供热)是城市重要基础设施,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供热事业发展较快。目前,全国已有172个城市建设了供热设施,“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供热普及在19%以上,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湖北、上海等南方地区也相继建设了城市供热设施。实践证明:制定科学的供热规划并按规划组织实施是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有效手段。
为了促进城市供热事业健康发展,加强城市供热规划管理工作,我们编制了《城市供热规划技术要求》和《城市供热规划内容深度》,现随文印发,并就加强城市供热规划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规划供热面积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含1000万平方米)的城市供热规划,应由具有甲级资质的供热专业设计单位承担。
规划供热面积在1000万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供热规划,应由具有乙级资质的供热专业设计单位承担。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规划供热面积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含1000平方米)的城市供热规划,要由5名以上(含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城市规划和供热专家参加论证,其中供热方面专家不得少于3名。
规划供热面积在1000万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供热规划,要由3名以上(含3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城市规划或供热专家参加论证。
规划供热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供热规划,要报请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二、城市供热规划内容深度
附一:
城市供热规划技术要求
一、总则
二、供热现状及热负荷调查
根据锅炉的参数、容量、运行状况及所在位置,拟定将来承担尖峰负荷的锅炉。
确定夏季热负荷时,在需要空调负荷的地区应考虑夏季用热介质制冷后,热负荷的增加量。
三、热源及供热方式
四、热力网
五、热电厂(站)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六、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分析
七、环境评述
附二:
城市供热规划内容深度
第一章概述
1.1.1以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收集的城市概况为基本内容。
1.1.2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划分各功能区(包括:工业区、文教区、科研区、居住区和旅游区等)。
1.1.3城市现在及今后5年或10年燃料需要量,及产地分析和煤质分析。
1.1.4地热、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情况和开发前景。
1.2.1供热规划范围,主要指在城市规划区内用热负荷比较集中的市区,不包括城市郊区的农田、山区、水域、荒地等。
1.2.2城市供热系统,主要是指热源布点、热力管道主干线和热力站布点等。
第二章供热现状与热负荷
2.1.1说明全市主要工业的类别和分布,及其供热现状和存在问题。
2.1.2市区建筑物面积、供热面积、民用采暖的建筑面积等,不同使用性质建筑物的面积及占总面积的百分比,集中供热普及率等。
2.1.3现有采暖用热的供应方式、比重及生活热水的供应情况;利用热能制冷的现状。
2.1.4职工冬季烤火费标准、供热成本、热价。
2.2.1现有工业、民用热负荷(采暖、空调、生活热水)及近、远期规划发展热负荷。按现有热负荷、已批准项目的发展热负荷及远期规划发展热负荷分别列出,热负荷中应分别列出采暖期与非采暖期的最大、最小、平均热负荷。
2.2.2热负荷调查资料来源与分析。
2.2.3说明主要工业用汽参数、工艺要求、热负荷性质、生产班次、年运行小时数和凝结水回收情况。
2.2.4建筑采暖热负荷中,采暖供热指标的取值及采暖建筑物中不同性质建筑物所占的比重。根据供热面积及采暖热指标,计算采暖热负荷。对各类工业热负荷应根据各部门产品单耗、生产量或参照同类企业计算。
2.2.5确定生活热水负荷的热水供应量及供应方式。探讨本市利用热能制冷的前景和可能需要的热负荷,并提出制冷的起止时间。
第三章热源的现状与规划
3.1.1现有火电厂和热电厂(站)概况,每个热电厂(站)的位置、装机型号、台数、安装年月、运行状况、年发电量、供热能力。
3.1.2市区工业和民用锅炉的现状,锅炉台数,容量,安装年月,设施状况,实际蒸发量,各类型锅炉构成,平均锅炉单台容量,热效率,燃料来源及价格,灰渣处理和环境影响,烟囱个数,操作人员,锅炉房和煤场、灰场占地等;运行状况、供热能力。
3.1.3已利用的余热资源,供热能力、运行情况和开发的前景。
3.2.1拟扩建或新建热电厂(站)的位置,装机型号、台数、供热能力、供热参数、投产后的年发电量、供热量。
拟扩建的热电厂或改造的火电厂,有无扩建场地。包括厂房、煤场、灰场、水源、运输条件等。
3.2.2拟新建的集中锅炉房,每个集中锅炉房的位置、炉型与台数、供热能力、供热参数、年供热量,确定拟保留原来锅炉为尖峰锅炉。
3.2.3将要开发的余热资源、回收利用情况、供热能力、年供热量。
其他能源可以利用的情况。
第四章实现热电联产与集中供热
4.1.1根据热源的位置、供热半径和最远供热距离,确定其热源的供热范围。一般在供热半径3公里的范围内不宜建第二个热电联产热源点。
4.1.2确定该热源周围所供热的工业与民用热负荷。
4.2.1对拟新建或扩建的热电厂(站)应进行热电联产与分产的方案比较。只有论证经济合理时,才确定热电厂(站)的建设。一般锅炉单台容量在10吨/时,年运行小时数在4000小时以上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应搞热电联产。
4.2.2根据热源所供应的工业与民用热负荷的大小、热负荷的性质、参数以及建厂的条件,选择合理的供热机组。
第五章热力网
5.1.1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安排近、远期热力管网新建和改建的计划,说明起止年限。
5.1.2近、远期热力管网建设的规模、主干线总长度、热力站总数和布点、最大管径、最远供热距离。
5.2.1介绍工业用汽的蒸汽管网系统,确定每个系统的供汽参数和流量以及凝结水回收情况。
5.2.2蒸汽管网主干线的总长度及占总长的百分比、最大供热距离。
5.3.1介绍各个热水系统、确定采暖热水系统的供水温度与回水温度。
5.3.2热水管网主干线的总长度及占总长度的百分比、最大供热距离。在有生活热水供应的地区,介绍热水供应量,冬、夏季供应方式。
5.3.3热力站的布点和用地。
5.4.1根据供热近、远期规划要求,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管网走向,并考虑到多热源联网的可能性。
5.4.2蒸汽管网与热水管网在市区各地段所采用的敷设方式。
第六章热电厂(站)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6.1.1目前和将来发展的用电负荷情况。
6.1.2水电站和装机容量,丰水和枯水季节以及水电站在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
6.1.3中低压凝汽机组改为热电站对电力系统的影响,高压凝汽机组改为发电供热两用机组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6.1.4电力系统中小火电的状况。
6.1.5热电厂(站)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6.2.1根据“以热定电”的原则,确定各热电厂(站)在全年不同季节的运行方式。
6.2.2预计各热电厂(站)的年发电、供电量,可望达到的年设备利用小时数。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分析
7.1.1建设热电厂(站),改造老电厂为热电厂(站)和火电厂中增装供热机组的规模与投资。
7.1.2建设锅炉房规模与投资;余热利用工程的规模与投资。
7.1.3热力管网、热力站、中继泵站和凝结水回收站的投资。
7.1.4供热管理机构的投资。
7.2.1分期实现供热规划,其供热管网所需的钢材、木材、水泥量。
7.3.1年节煤量的计算,年节约吨标煤净投资的估算。
7.3.2供热规划分期实施的年限、分期达到的年供热量、供热普及率。
7.3.3分阶段实现供热规划所需的投资,分析经济效益,估算投资回收年限。
第八章环境评述
8.1.1当地大气、水体的环境现状。
8.1.2供热灰渣的处理方式及堆埋场地。
8.2.1分阶段实现供热规划后大气、水体环境的改善情况,灰渣综合利用和处理的情况。
8.2.2停运的锅炉房数量、锅炉台数、烟囱减少的数量以及节约的锅炉房、煤场、灰场的占地面积。
第九条实现供热规划
9.2.1分期实现规划的热源、热网和热力站、供热范围、集中供热普及率。
9.2.2最终实现供热规划的年限。
第十章结论
第十一章附件
11.1.1近、远期热负荷调查表。
11.1.2工业与民用采暖锅炉现状调查表。
11.1.3可利用的余热资源调查表。
11.1.4现有热电厂(站)机组型号与供热能力调查表。
11.1.5规划热电厂(站)机组型号与供热能力调查表。
11.1.6规划集中锅炉房的供热能力汇总表。
11.1.7新能源开发调查表。
11.1.8投资估算表。
11.2.1全市供热现状图
应标明现有热电厂(站)、余热利用和集中锅炉房的位置。每个热源的供热能力、供热范围。现有工业与采暖热网主干线的单线走向示意。
11.2.2全市近、远期工业与民用热负荷分布图应标明工业用户与民用供热小区的位置、用热量。
11.2.3全市近、远期工业与民用热负荷曲线图。
应分别绘出各热源供热范围的工业与民用热负荷的年热负荷曲线。
11.2.4供热规划图
应标明现有的和规划和的各类热源、每个热源的供热量、供热范围、供热半径。
11.2.5管网规划图
应标明工业与民用供热管网主干线的单线走向、注明管径与根数、各阶段的敷设方式和长度;各热力站、中继泵站、凝结水回收站的位置。
11.2.6热水管网水压图
应标明热水管网主干线沿线地形标高,管线沿程压力损失(仅在地形变化大的城市管网需要)。
免责声明:本库所有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报刊等公开媒体,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