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政府关于医疗卫生事业补齐短板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法律法规网 佚名
法律法规网 福建政府网  法律法规网 2017-09-12 10:25:57  评论()

文件名称:南平市政府关于医疗卫生事业补齐短板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文件编号:南政综〔2017〕414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切实加快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着力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全民卫生与健康水平,结合南平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从南平实际出发,加快补齐医疗卫生事业短板,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在全省中上水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5岁;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主要医疗卫生资源指标力争达到全省中上水平,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6.5张、执业(助理)医师数达2.5人、注册护士数达3.14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重大传染病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0.83人以上,全市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达90%以上;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县域内就诊率达90%,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多样化健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健康南平建设迈上更高层次,与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目标相适应。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结构优化工程

1.科学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坚持总量扩充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全力构建以南平中心城市综合医院(三甲医院)为主导,以县(市、区)综合医院为骨干,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以专科医疗机构为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适应南平行政中心搬迁的需要,计划投资27亿元,在武夷新区布局1所三甲综合医院和市急救中心,规划床位1200张,满足新兴城市功能和辐射带动的要求。继续实施市本级及延平区医疗卫生提升工程,启动闽北中医药重点专科大楼建设,加快推进南平市第一医院病房综合楼项目建设;创造条件支持建阳区中医院建成二甲中医院;依托南平市第二医院现有的医疗资源,转型建成南平市妇幼保健院和南平市妇儿医院。完成南平市第三医院(宁康医院)整体搬迁。

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发改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局,武夷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市人民政府

2.促进医疗床位平衡发展。对千人均床位接近或超过6张的延平、邵武、松溪、浦城等县(市、区)重点调整床位结构、改善床位条件和优化资源布局;对千人均床位5张以下的建瓯、武夷山、顺昌、光泽、政和等县(市),鼓励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增加床位,调整存量结构。行政中心搬迁后,适度调增建阳区床位指标。到2020年,实现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6.5张。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市人民政府,市卫计委、发改委、财政局

3.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坚持开放视野,研究出台政策措施,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支持做强南平市人民医院、南平仁爱医院、福建厚生眼科医院等一批社会办医机构。引导社会办医向“专、精、优”方向拓展,重点发展专科医院,有条件的向高端医疗延伸,与公立医院实现优势互补。到2020年,全市社会办医床位数力争达到全市医院床位数的15%左右。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计委、医改办、财政局、人社局、国土资源局、地税局、物价局、医保局

(二)实施学科完善工程

1.补产科短板。推进市、县妇幼保健机构基本设备达标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市妇幼保健机构全面达标。加强二级以上助产技术服务机构产科床位、基础设施和基本装备建设。二、三级综合医院妇产科床位分别达到全院总床位的10%、15%,到2020年全市有效产科床位达到1196张,实现每千分娩量产科床位数达到21张,基本满足辖区内孕产妇住院分娩需求。完善危重症孕产妇监护救治网络和新生儿救护网络等装备建设,提高救治能力,市、县危重症孕产妇救治网络中心的产科重症监护室床位分别不少于4张、2张。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服务体系,提高新生儿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管理和服务水平。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计委、发改委、财政局、民政局

2.补儿科短板。公立医院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儿科医师高、中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计划投资3亿元,实施市妇儿医院儿童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力争到2020年,达到三级专科医院标准。所有县(市、区)综合性医院和中医院都应设置儿科病房,县级综合医院儿科床位比例达到10%,县级中医院儿科床位比例达到5%,妇幼保健机构儿科床位比例达到3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能够开展儿科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儿童医疗服务能力。争取到2020年,全市儿科床位达到1650张,每千名儿童儿科床位数达到3.0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达到0.88名。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计委、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市委编办

3.补精神科短板。计划投资2400万元,完成南平市第三医院(宁康医院)整体搬迁,新增床位200张,完善疾病治疗与预防一体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到2020年,顺昌、政和、武夷山、松溪、光泽5个县(市)各建成1家精神病专科医院,未建成前,在综合医院或中医院开设精神科,精神科床位不低于医院总床位数10%;建阳、邵武、建瓯、浦城等精神卫生床位未达到要求的县(市、区),应补齐床位缺口。至2020年,全市精神专科床位超过1477张,达到5.64张/万人口的要求,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8名/10万人口。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计委、发改委、财政局、民政局、综治办

4.补医养结合短板。计划投资15亿元,在武夷新区规划建设占地300亩,床位600张的康养中心。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市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基本形成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全市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30%以上,8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面向老年人的康复治疗室,7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开展基本康复医疗服务和残疾预防、康复等健康教育,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为高龄老年人开设提供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逐步实现患者在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与康复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民政局、发改委、财政局、卫计委、医保局、旅发委

5.补健康产业短板。编制《南平市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围绕我市绿色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医、食、住、行、康、乐、养”,策划生成一批健康养生产业项目,重点培育一批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健康体育、医旅结合的项目落地,建成一批中医药文化养生服务基地,打造一批健康服务产业集群。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健康养生产业,加强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深度合作,推动万石控股集团投资30亿元,打造武夷山国际健康养生小镇建设,吸引世界顶级大健康项目落地。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计委、发改委、财政局、民政局、体育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旅发委

(三)实施龙头提升工程

1.建设区域高水平医院。支持市级医院对接国家或省级高水平医院,通过合作共建、选派学习、定期邀请指导等多种方式,提升市属医院的综合实力,带动区域医疗卫生协调发展。到2020年,南平市第一医院、市人民医院综合实力在全省设区市同类医院中明显进位。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达标进位,县级医院要对接省内外高水平医院,学习先进经验,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第一医院、市人民医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建设重点专科项目。推动三甲医院(市第一医院、市人民医院)加强专科建设,参与省上临床重点专科、中医重点专科遴选,争取获得1—2个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计划投资800万元,完成南平市人民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建设,新增床位50张,进一步创建国家临床重点学科。

责任单位:市卫计委、财政局、市第一医院、市人民医院

(四)实施基层基础工程

1.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实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依托县级综合医院,建设县级医疗服务技术、协作、信息3个平台和县域消毒供应、心电诊断、临床检验、医学影像诊断、病理检验、远程会诊等6个中心,进一步加强新生儿科、精神科、康复科、血液透析科、重症监护等临床学科和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症科等10大临床核心专科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办好1所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建设纳入重点专项建设,实现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100%双达标。建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在县级卫计部门统一规划组织下,由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公立村卫生所,对公立村卫生所的建设、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绩效考核、信息化统一归口管理。在积极争取省级发改、财政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达标建设项目和资金支持的同时,县(市、区)配套相应的项目建设经费,乡镇、村委会负责落实公建村卫生所无偿用地和业务用房,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计委、医改办、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

2.推进医联体建设。统筹规划安排区域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流动。市属三级医院以医院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为支撑,充分发挥临床优势专科的辐射引领作用,通过托管、帮扶、专科协作、远程医疗协作等组建医联体,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县(市、区)要整合医疗服务资源,2017年底,建阳区、武夷山市建成县域紧密型医联体,延平区要开展城区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到2020年,全市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全面构建多形式、多类型医联体,并形成激励共享机制。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计委、医改办、财政局、医保局、市委编办、人社局

3.提高县域内就诊率。落实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实现县级综合医院完成常见病种、关键诊疗技术和手术459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完成常见疾病诊治、基本诊疗技术项目198项。将超出服务清单和服务能力的疾病患者及时转诊到上级医院,同时接收上级医院下转的康复病人,推动双向转诊。到2020年,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达到65%。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医改办、卫计委、财政局、医保局

4.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和落实签约服务的政策支持,拓宽签约服务筹资渠道,合理确定签约服务费,完善家庭医生签约的激励机制及吸引居民签约的优惠措施;建立健全签约服务收付费、激励分配、差别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政策和绩效考核等机制;推进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及时新增签约服务项目;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需设施设备配置,强化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对签约服务的技术支撑。积极推进建阳区、延平区开展城市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试点工作。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为突破口,逐步扩大签约范围,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以及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和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等特殊人群,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慢性病患者实现签约服务全覆盖。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计委、财政局、人社局、医保局、医改办

(五)实施中医固本工程

1.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每个县市按国家标准办好一所公立中医类医院,武夷山、顺昌、光泽等县(市)要保留现有中医医疗机构服务功能;计划投资1.68亿元,提升建阳区中医院,新增中医床位400张,力争2020年达到三级中医院服务能力。继续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以中医馆为主要形式的中医药集中诊疗区建设,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新招录的执业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中,中医药人才不少于总量的20%。到2020年,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每千常住人口0.6张以上,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45人,力争全市中医馆覆盖8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以上乡镇卫生院。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计委、发改委、财政局

2.加强中医特色品牌建设。大力宣传各级名老中医药专家,鼓励通过师带徒等方式培养中医药骨干人才;支持医疗机构研发和使用中医药制剂;扶持闽北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省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育和创建中医重点专科以及基层特色专科;以南平市人民医院列入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备选”名录为契机,计划投资1.3亿元,启动“闽北中医药重点专科大楼”项目建设,设置床位380张,成为全市中医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中心。到2020年,力争累计建设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0个,基层中医特色专科(专病)30个。

责任单位:市卫计委、财政局、人社局、发改委、经信委、食品药品监管局

3.拓展中医特色服务。拓展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慢性病防治等过程的作用,加强中医类医院治未病科、康复科建设,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不断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到2020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所能够提供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计委、发改委、财政局

(六)实施公共卫生促进工程

1.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计划投资2.3亿元,完成南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迁建,力争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支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和仪器设备配置。完善重大疾病和突发急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对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等的监测、预防和控制能力,到2020年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4600人以下,发现并治疗肺结核患者4000人以上。支持县级疾控中心更新和配备疫苗冷链设备,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加强预防接种能力建设,逐步提升预防接种水平,实现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计委、发改委、财政局

2.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加强学生近视、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和口腔卫生。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健全慢性病监测体系。落实慢性病综合干预与管理,强化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危险因素和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工作。到2020年,全市50%以上的县(市、区)建成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成1个以上肿瘤随访监测点,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10%。

责任单位:市卫计委、教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促进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计划生育、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同级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根据人员编制、经费标准、服务任务完成及考核情况核定。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按照规定取得的收入,应上缴财政的要全部按国库集中收缴制度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实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计委、人社局、财政局

4.加强采供血体系建设。加强采供血机构能力建设,计划投资8000万元,新建武夷新区中心血站,确保业务用房和实验室面积达到国家标准。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血站服务体系、血液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保障血液安全。到2020年,人口献血率力争达到15‰以上。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计委、发改委、财政局

5.加快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以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南平队建设为龙头,加强紧急医学救援、突发传染病和化学中毒处置等卫生应急队伍建设。计划投资2600万元,新建南平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健全运维管理、指挥调度、物资保障、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探索现代航空医疗救援模式,支持市第一医院开展航空医疗救援合作。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计委、发改委、财政局

6.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推进卫生计生监督机构建设,计划投资2200万元,完成南平市卫生监督所综合大楼整体迁建。强化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保障,按标准配备必要的执法取证、快速检测等设备,有效对接省级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信息平台,全面落实卫生计生监督电子执法及监督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提升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工作水平。加大饮用水、公共场所、学校卫生、涉水产品、消毒产品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实现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公示率100%,对涉水产品企业年监督覆盖率100%,全市学校卫生综合评价实施工作覆盖100%,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违法事实处理率100%。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扩大监测覆盖面,增加监测哨点医院数量,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计委,市委编办,市财政局、教育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七)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支持闽北卫校开设健康服务等相关学科专业,计划投资4.3亿元,加快二期项目建设;并通过独立或联合办学的方式,提升办学层次,积极推动闽北卫校升格为医学高等院校。探索“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医疗卫生计生单位在岗中专及同等学历人员进行全日制专科提升培养教育。委托福建省医学院校定向培养南平籍本土化大专、本科学历医学人才,2017—2018年计划培养300名。加大各级各类医学人才进修培训力度,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学科带头人、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进修培训和乡村医生轮训。开展儿科、精神科执业医师转岗培训。完善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继续开展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提高毕业后医学教育质量,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名以上的全科医生。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卫计委、闽北卫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落实吸引人才政策。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南平市人才工作的十条措施》及相关配套文件,面向市外中青年骨干医生和医学院校全日制硕士及以上优秀毕业生,选拔引进一批医疗卫生人才。对符合《南平市2017年党政人才储备及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工作方案》(南委办〔2017〕29号)条件引进的大专、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主治医师)、博士(或副主任医师以上),给予相应的人才住房待遇。支持公立医院改善职工住房条件,对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纳入当地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计划,享受公共租赁住房相关优惠政策。对符合当地条件的公立医院住房困难职工,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供应范围。计划投资9000万元,打造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储备工程。实施“南平名医”评选活动,每三年评选一次,获评者在生活、专业发展、职业荣誉等方面享受相应待遇。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住建局、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卫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加大人才招聘储备力度。依据《南平市年度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加大招聘产科、儿科、精神卫生、医学检验等紧缺急需医疗卫生人才,简化招聘程序,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向紧缺专业人才倾斜。提高儿科、精神科等专业人员的薪酬待遇,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内予以倾斜,确保不低于其他专业的平均薪酬水平。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储备机制,新建、改建、扩建医院在项目正式投入使用前,即启动人才筹备工作。到2020年,计划投资3700万元,做好南平市第一医院武夷新区综合医院的人才储备工作,每年计划招聘储备医疗专业技术人才。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卫计委、市第一医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4.创新人才下沉机制。落实城市医师晋级前逐级下基层服务制度,组织城乡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并将开展培训、带教作为对口支援考核的重点内容,着力培养基层医师骨干队伍。实行差别化人才招聘和职称评聘办法,推进临床医师多点执业,引导人才下沉基层。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核定办法,放宽基层卫技人员招聘条件,简化招聘流程,合理调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提高编制使用效率。在县卫计部门设立卫技人员管理服务保障中心,具体承担招聘、管理、调配、评聘医疗卫生计生人才等工作,探索卫生技术人员“县管乡用”管理机制。在基层实行差别化的职称评聘政策,放宽对论文、英语、计算机考试等方面要求,推动人才向基层集聚。县(市、区)的二级医疗卫生机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控制标准逐步提高到2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控制标准提高至15%。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委编办,市卫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5.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科学合理配置机构编制资源,积极推动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出台相应的保障和激励措施,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科学核定公共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对年度常规计划外的重大或临时性专项工作任务,在考核确认后增加相应的绩效工资总量,保障计划外任务有效实施。对于承担科研、教学任务获得的收入,扣除成本的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可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社局、财政局、卫计委

(八)实施智慧健康工程

1.建立健康信息化统筹协调机制。成立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化工作协调机构和专家咨询机构,按照智慧健康信息化“43113”总体框架,统筹协调全市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计划投资3亿元,实施南平智慧健康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抓好南平市智慧健康公共集成服务平台、综合指挥决策平台、医疗服务应用平台、医疗健康大数据共享平台等重大工程建设和系统运营。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计委、财政局、数字办

2.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依据“互联网+”应用大势,结合“智慧南平”建设,构建智慧健康服务平台数据基础,建立统一的健康便民服务门户,为群众提供统一的预约挂号、即时检验检查报告查例、健康档案查询、健康监测等便捷服务。加强县域远程医疗服务、双向转诊、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建设,实施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二级及以上医院信息化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检验、远程会诊等信息系统,打通检查检验、药品配送、医保结算、医疗支付等环节,方便群众就医,确保2020年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到80%以上的县(市、区)。以健康卡统一各医院的临时就诊卡,在各级医院推广使用第三方支付、手机APP等“互联网+”服务,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发挥互联网诊疗,充分利用穿戴式、植入式智能健康监测设备,结合移动终端、固定终端等设备,提供个性智慧健康管理服务。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计委、数字办、医保局

3.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投资8000万元,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健全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集成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健康管理、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计划卫生服务管理等功能,建立跨区域、跨医院的数据共享互换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个人健康信息归并、整合和共享,健全居民健康档案查询和管理工作机构,方便群众自助管理个人健康档案。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计委、数字办、医保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把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作为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抓实抓紧抓好。市政府成立卫生与健康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形成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卫生与健康投入机制,根据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投入到位。把履行医疗卫生改革发展职责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责任机制、考核机制、问责机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

(二)坚持规划引领。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履行办医主体责任,将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推动医疗卫生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人口发展规划等多规融合,保障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建设需要。建立医疗卫生与规划建设等部门会商机制,在城市新区开发、旧城区成片改造或城市零星开发时,需要配套的医疗卫生设施应当与开发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三)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行业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创新支持社会资本办医的体制机制,出台支持社会资本办医的优惠政策,支持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医,利用融资平台,采取PPP等合作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建设项目委托管理、投资工程包等形式,促进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结合,多渠道加大建设投入。创新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保障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建设资金。创新项目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卫计、发改、财政、住建等相关部门及各县(市、区)的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四)注重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健康南平的浓厚氛围,广泛深入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活动,加大对卫生与健康行业的正面宣传,营造尊医重卫、强身健体的良好风气,增强卫生与健康工作者职业荣誉感。加强医患纠纷矛盾调处工作,巩固提升“南平解法”,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从严查处涉医突发事件,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五)加强监督评价。加强对医疗卫生补短板工作的监督和评价,把相关目标、发展指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组织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适时开展联合督查,推动规划落实,实现医疗卫生资源有序发展、合理配置、结构优化。

附件:1.南平市卫生与健康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十三五”期间全市医疗机构床位建设任务分解表

3.南平市市、县两级卫生与健康“补短板”项目一览表

4.南平市市、县两级卫生与健康“补短板”项目2017年下半年进度一览表

南平市人民政府

2017年8月25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南平市卫生与健康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许维泽市政府市长

副组长:朱仁秀市政府副市长

成员:江礼良市政府副秘书长

叶芳市卫计委主任

陈明泉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魏茂青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郑志勇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

李建平市委编办主任

朱金生市发改委主任、市物价局局长

詹树强市经信委主任

徐勇市旅发委主任

梁方市教育局局长

黄艳珠市科技局局长

江志勇市公安局副局长

吴发胜市民政局局长

陈超市财政局局长

陈衍禄市人社局局长

陈钟珏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杨新仪市住建局局长

徐春晖市农业局局长

谢秀端市文广新局局长

吴良应市工商局局长

杨志平市体育局局长

黎彪市安监局局长

陈武市食药监局局长

林树鑫市统计局局长

黄青峰市规划局局长

陈登新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

谷国海团市委书记

温秀美市妇联主席

刘建斌市医改办常务副主任

林一雄市医保局负责人

范跃宇市数字办主任

黄玉忠市地税局局长

赵明正延平区区长

魏敦盛建阳区区长

丁贵生邵武市市长

林旭阳武夷山市市长

周安有建瓯市市长

余向红顺昌县县长

沈晓文浦城县县长

赵大建光泽县县长

苏建旗松溪县县长

张行书政和县县长

邱建彬武夷新区管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卫计委,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主要是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的具体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及推进落实等各项工作。主任由叶芳同志兼任,副主任由郑新辉、邓川同志担任。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