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904号(资源环境类063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件编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刘晓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对黄河首曲草原沙化治理力度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教育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黄河首曲国家生态公园”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改革各部门分头设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的体制,对上述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合理界定国家公园范围,并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国家公园试点的指导,在试点基础上研究制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选定北京、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湖北、湖南、云南和青海等9个省市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我部也组织人员就草原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的对接开展了研究。目前,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待试点结束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后,我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有关工作。
建设草原围栏,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制度,是国家实施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建设草原围栏,落实草原保护有关制度,工程区植被得以休养生息,草原植被盖度和牧草产量逐步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监测结果显示,2015年退牧还草工程区内平均植被盖度达到67%,比非工程区高出9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分别为14.8厘米、2791.7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增加48%、40.2%。近年来,有关部门合理布局草原围栏,对实行禁牧封育的草原不再建设围栏,统一纳入草原补奖政策实施范围;同时,允许农牧民根据生产需求,因地制宜建设休牧围栏,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草原利用率。
2009-2014年,国家共计在甘肃等省区安排游牧民定居工程资金122.2亿元,为42.1万户游牧民修建定居房屋,配套建设牲畜棚圈、人工饲草地等基础设施,改变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解决游牧民难以同步享受到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及现代文明成果的问题。其中,甘肃省游牧民定居工程资金6亿元,安排牧民定居2.1万户。2014年,我部印发《关于加强草原管护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农牧发〔2014〕5号),要求各省区原则上从当地农牧民、防疫员、村干部等人员中选聘热心草原管护工作、责任心强、身体健康、熟悉本村情况、能够胜任草原管护工作的成年人担任草原管护员。截至2015年底,甘肃省共聘用草原管护员1.4万名,成为宣传草原法律法规和政策、监督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实、制止和举报草原违法行为、保护草原围栏设施、报告草原火情和鼠虫灾害情况、掌握牧户牲畜数量和超载情况、配合开展草原生产力监测等方面的重要力量。
二、关于建立黄河首曲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2011年开始,国家在甘肃等省区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草原补奖政策”),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对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的农牧民给予补助奖励,降低草原承载压力,并通过牧草良种补贴、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绩效考核奖励,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2011-2015年,国家共安排甘肃省草原补奖政策资金64.7亿元。其中,玛曲县每年资金8004万元,对265万亩草原实行禁牧封育,1023万亩草原实行草畜平衡管理。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甘肃省草原生态环境恢复改善。据监测,甘肃省2015年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2.03%,比2014年提高了2.53个百分点。草原补奖政策禁牧区、草畜平衡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达到49%和54%,比2014年分别提高了2.4和2.2个百分点;草原植被平均高度达到9.4厘米和14.2厘米,比2014年分别增加了2.9厘米、2.3厘米;草原植被平均鲜草产量达到1875公斤/公顷和2581.5公斤/公顷,比2014年分别提高了5.5%和5.2%。今年,国家在甘肃等省区启动实施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从上一轮政策的每年每亩6元和1.5元分别提高到每年每亩7元和2.5元。目前,中央财政已将资金拨付到省。甘肃省有关部门已编制了新一轮政策实施方案,预计近期将开始资金发放工作。
关于建立流域内的草原生态补偿。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助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补偿。《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制定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办法、以地方补偿为主,中央财政给予支持。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助机制的意见》,对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目前,有关部门正加快推进有关工作。
三、关于建立合理流动的人口控制机制
2015年,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制定印发了《关于推进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教民〔2015〕8号),明确提出鼓励四省在省内相对发达城市举办藏区初中班、高中班,定向招收一定数量的藏区小学、初中优秀毕业生接受优质教育;支持在对口支援省市试办高中班、中职班。同时还要求四省继续办好省内“9+3”免费职业教育,由中央财政给予补助。按照有关要求,青海省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在三江源地区建立了“1+9+3”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和学生生活补助经费的基础上,对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补助公用经费和生活费,并建立三江源地区异地办学奖补机制,支持西宁和海东吸纳六州少数民族初高中学生随班就读或举办面向六州的初、高中(中职)班。关于建立黄河首曲教育培养人口培养补偿机制,建议您向甘肃省有关部门反映,由省级有关部门借鉴青海省的有益经验,用足用好中央政策,充分发挥教育移民、教育扶贫的作用。
四、关于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的沙化草原治理机制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草原补奖政策和退牧还草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政策框架体系,且这些工程政策的资金来源全部或大部分为中央投资。一是草原补奖政策。政策每年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直接补贴农牧民禁牧减畜的机会成本,提高其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共核减牲畜226万个羊单位,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由2010年的30%下降到了2015年的16%。二是退牧还草工程。工程通过草原围栏和补播等措施,恢复和改善草原植被状况。2011-2015年,退牧还草工程共在甘肃省安排中央投资11.5亿元,建设草原围栏2930万亩,补播改良退化草原1120万亩,玛曲县已在工程实施范围内。今年,国家对退牧还草工程进行了调整完善,提高了投资补助标准,增加了黑土滩和毒害草治理等建设内容,将退化草原补播调整为退化草原改良,并明确工程建设不得要求县级和县以下安排配套资金,有关地方要加大省级资金支持力度,统筹使用相关渠道资金,发挥草原生态保护资金投入的综合效益。
对于加大旅游产业扶持力度。为支持地方旅游业发展,中央财政近年来通过旅游发展基金补助地方项目资金,重点支持甘肃等中西部地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13-2015年共安排补助资金20.5亿元,其中安排甘肃6680万元,带动甘肃省级财政安排旅游业专项资金超过3亿元,支持建设了一批旅游厕所和景区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支持黄河首曲草原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助于保护重要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也能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甘肃省可统筹使用自有财力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资旅游项目建设,推动黄河首曲草原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今后,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加,中央财政也将进一步加大对甘肃等中西部地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
感谢您对我国草原保护建设事业的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对我部工作给予支持。
农业部
2016年9月 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农业部畜牧业司010-59192837)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