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3040号建议答复摘要
文件编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一)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高农田碳汇量
近年来,我部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秸秆肥料化利用、科学施肥等农田管理措施,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增加了农作物与土壤碳汇量。
一是开展保护性耕作。2008年以来,我部组织实施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加大对退化耕地、新补充耕地及新建高标准农田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力度。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二是推广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肥料化已成为农作物秸秆利用最主要的形式。采用秸秆还田等肥料化利用技术,不仅减少了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有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三是促进科学施肥。2015年,我部启动实施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控制化肥投入数量,调整化肥使用结构,鼓励和支持农民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种肥同播等科学施肥方式,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和节能减排。
(二)加大财政支持,完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
近年来,我部在包括耕地质量保护在内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2008-201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48亿元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2016年我部启动实施了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统筹安排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对采取轮作休耕技术的农民给予适当补贴。2005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85亿元用于支持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同时,普及了科学施肥技术,增强了农民科学施肥意识。
(三)探索农业温室气体自然减排交易机制
为规范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农村户用沼气等农业项目作为重要项目类型纳入自愿减排交易机制,鼓励项目单位进行减排量交易,达到增加“高碳”排放者支出、补偿“低碳”贡献者的目的。
二、下一步工作
我部将继续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进一步增加农作物与土壤碳汇量,推进农业领域温室气体减排。同时,我部将认真研究考虑将农作物碳汇纳入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并会同有关部门争取早日将农作物碳汇交易纳入碳交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