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建省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法律法规网 佚名
法律法规网 中国福建  法律法规网 2016-06-17 19:05:51  评论()

文件名称:[福建]福建省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文件编号:闽政办〔2016〕87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一、发展三条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带 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构建三条分工协作、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带,优化现代农业区域布局。 闽西北重点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加快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建设成为区域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农业产业带。 闽东南重点推进高优农业产业带建设,实施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创意休闲农业、高科技农业,建设成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产业外向度高的农业产业带。 沿海重点推进蓝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发展海洋养殖、近海捕捞、远洋捕捞和新型海洋渔业,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优良、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海洋渔业产业带。 二、建设三个农业发展功能区 实施主体功能区划,综合考虑农业生态适宜性、环境容量、生态类型等因素,将全省农业生产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原则,确定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和重点。 优化发展区:农业生产基础好,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水土资源、光热资源较为丰富,是我省农产品重点产区。包括37个县(市、区):福州市的福清市、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莆田市的涵江区、仙游县;三明市的永安市、沙县、尤溪县、将乐县、明溪县、清流县;泉州市的惠安县、南安市;漳州市的龙海市、漳浦县、南靖县、平和县、云霄县、长泰县、诏安县;南平市的建阳区、建瓯市、邵武市、浦城县、松溪县、政和县、顺昌县;龙岩市的新罗区、漳平市、连城县;宁德市的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古田县、柘荣县。重点推进转方式、调结构,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道路,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构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巩固农产品主产区供给地位。强化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适度发展区:“五江两溪”水生生态廊道、武夷山—玳瑁山脉和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生态功能保护带,是我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廊道保护利用区、水土保持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生产特色鲜明,但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区域。包括37个县(市、区):福州市的闽清县、永泰县、闽侯县、晋安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平潭县;厦门市的同安区、翔安区;莆田市的城厢区、荔城区、秀屿区;三明市的泰宁县、建宁县、宁化县、大田县、三元区、梅列区;泉州市的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漳州的芗城区、龙文区、华安县、东山县;南平市的延平区、武夷山市、光泽县;龙岩市的永定区、长汀县、武平县、上杭县;宁德市的屏南县、周宁县、寿宁县。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特色农业,适度控制农业生产规模和总量,发展节水农业、草食畜牧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强化天然林保护和封山封育,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保护发展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包括:24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以及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文化自然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扰,保护性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让森林、湿地、草地等资源得到休养生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三、构建七条特色农业全产业链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完善农业产业链分工体系,统筹兼顾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转化基地、市场交易平台和休闲观光基地的建设,补齐产业链短板,拓展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七条产值过千亿的特色农业全产业链。 茶叶全产业链:建设生态茶园,拓展茶叶精深加工,挖掘和弘扬茶文化,支持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突出优势茶类、优势产区与优势品牌,扩大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福州茉莉花茶、福鼎白茶、政和白茶、大田“江山美人茶”、坦洋工夫、平和白芽奇兰、漳平水仙、正山小种以及闽西北特色优势茶类等公共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与占有率。建设和完善泉州、南平、三明、宁德、漳州、福州等茶叶优势加工区,延伸产业链,提升加工能力与水平。 蔬菜全产业链:推动蔬菜集约化育供苗中心建设,建设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菜、精细菜和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建设蔬菜冷链物流体系和低温配送中心,发展精深加工。重点建设蔬菜生产优势区、“菜篮子”工程基地及厦门、漳州、泉州、福州、莆田等蔬菜加工业集聚区。 水果全产业链: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建设标准生态果园,提升商品化处理、保鲜储藏和精深加工发展水平,发展水果采摘园等休闲观光产业,促进水果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实现多重增值。引导大宗果类向优势区域集中,建设厦门、漳州、泉州等水果加工业集聚区,支持大中城市郊区发展观光休闲果园。 畜禽全产业链:推进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发展生态环保养殖业,拓展壮大畜禽加工业,促进饲料工业转型升级,推进畜禽产业特色发展、规模发展、绿色发展。优化畜禽养殖布局,支持新罗、福清、浦城、光泽、上杭、长汀、延平、沙县、蕉城、邵武和梅列等地畜禽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发展,扶持大中城市发展畜禽屠宰加工集中区,支持优势区域发展饲料、兽药疫苗和有机肥等上下游产业。 水产全产业链: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池塘改造,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壮大远洋渔业,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出口加工,扶持都市型休闲渔业,促进水产饲料工业转型升级。重点建设东山、龙海、漳浦、石狮和同安等为主的闽南水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福鼎、霞浦、蕉城等为主的闽东水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连江、马尾、福清、涵江、秀屿等为主的闽中水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建设连江、东山、平潭等海峡两岸水产品加工基地,福州、宁德、厦门等水产品交易集散中心,以及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支持福州、漳州、厦门等水产饲料产业集聚发展。 林竹全产业链: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发展笋竹、木本粮油、名特优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改造提升林产加工业,壮大森林旅游等林业服务业,重点建设三明、南平、龙岩、福州木竹加工产业集群,莆田、漳州、厦门木制家具和人造板加工产业集群,南平、三明林产化工产业集群,三明、泉州、宁德、南平、漳州等生物产业集群,推进莆田秀屿国家级木材加工贸易示范区建设,支持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鼓励山区发展森林食品加工。 花卉苗木全产业链:建设特色优势花卉种质资源圃和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改造提升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发展花卉加工业、花卉创意休闲业。重点建设以清流、连城、长泰、延平、集美等为重点的鲜切花生产基地,以漳浦、龙海、南靖、洛江、漳平、连城、武平等为重点的盆栽生物基地,以清流、浦城、龙海、南安、永春、海沧、长泰等为重点的观赏苗木生产基地,培育花卉加工和园艺资材生产基地,推动优势区域发展花卉休闲旅游。 第四章 完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加工农业、服务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发展,形成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构筑农业竞争新优势。 第一节 特色现代农业 一、提升发展种植业 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粮食产能区建设、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为抓手,实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示范推广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推动均衡增产。抓好水稻、甘薯、马铃薯等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 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品质。水果,重点发展柑桔、晚熟龙眼、晚熟荔枝、枇杷、橄榄、早熟桃、柰、早熟梨等优势特色水果,调整优化早、中、晚熟品种结构及鲜食与加工品种结构,发展生态果园、设施果业,推广产期调节技术,实现主栽果类鲜果周年供给与品种多样化。蔬菜,稳定发展大宗蔬菜生产,提高蔬菜重要时节应急供应能力,重点建设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推广无土基质栽培、智能化管理、物联网控制等现代技术,大力发展特色菜、精细菜和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茶叶,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提升茶叶品质,优化茶类结构,突出发展名优茶生产,提高名优茶比重,加大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促进茶树优良品种的开发利用。食用菌,稳定发展蘑菇、香菇、黑木耳等大宗食用菌生产,适度发展珍稀、药用菌类食用菌生产,提高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比重。中药材,发展名优道地中药材,重视开发药食两用中药材,建设中药材无公害、绿色生产示范和GAP生产示范基地,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区域品牌。 二、优化发展畜牧业 统筹兼顾环境承载能力、生猪保有量和消费需求,合理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对生猪养殖实行总量控制,年出栏量控制在2000万头以内。继续扶持禽业发展,拓展肉鸡全产业链,加快蛋鸡设施化发展,提升水禽健康养殖水平。扶持牛羊兔鹅等草食畜禽养殖,提高奶业生产水平,建设一批标准化草食畜禽养殖基地。加强地方特色畜禽品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形成地方特色畜禽优势产区。推进粮改饲试点,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饲草料生产基地和养种结合示范基地。 三、加快发展水产业 优化水产养殖结构,重点发展鳗鲡、大黄鱼、石斑鱼、对虾、罗非鱼、蛤仔、牡蛎、鲍鱼、海带、紫菜、海参等名特优新和出口水产品养殖。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工厂化养殖、塑胶渔排、深水网箱等设施养殖基地,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积极拓展浅海湾外养殖、深水海域底播养殖,重点建设福鼎、霞浦、连江、福清、秀屿、惠安、漳浦、东山、诏安等大型设施化生态养殖基地,漳州、莆田等立体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以及平潭、东山、西洋岛附近海域的海洋牧场。扩大淡水高优品种养殖规模。改造提升近海捕捞业,继续实施捕捞“双控”政策。开拓远洋渔业新渔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渔业企业,做大做强远洋渔业。 四、积极发展林业 持续开展植树造林,推进不炼山、不全垦造林,提倡多营造异龄林、混交林。持续推进森林科学经营,重点加强森林抚育和封山育林,增加森林资源,优化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中、大径材,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面积50万亩,建设速生丰产林、大径材等战略性资源基地250万亩。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苗木繁育基地、竹材林基地、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名特优经济林基地、森林食品和森林药材基地。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林业生物产业、林业生物质能源等林业新兴产业。合理利用林下资源,立体发展林畜、林禽、林蜂、林菌、林药等林下种植养殖业,带动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50万亩。 第二节 农产品加工业 一、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改善大宗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推进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提升农产品入市品级。突出重点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大力发展冷冻保鲜食品、旅游休闲食品、方便即食食品、功能性产品和生物制品。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开发引进一批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 二、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 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促进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与农民合作社、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民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强化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作用,推进农产品加工设备改造提升,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优胜劣汰。 三、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 按照农产品加工特性要求,以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为依托,选育加工专用品种,加强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科技特派员、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参与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管理,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保障。鼓励沿海地区的龙头企业到山区建设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山区现代农业发展。 第三节 农产品和农资流通业 一、搞活农产品和农资市场 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鼓励各类具有资质的市场主体从事农产品和农资市场经营活动,加快国有粮食企业和供销社综合改革,鼓励农村中介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生产大户从事农产品和农资营销,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经营主体开拓市场的能力。完善农产品终端市场布局,改造提升和新建一批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农副产品平价商店,推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搭建农产品流通平台,举办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促进网上营销、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探索大宗农产品的网上交易、会员制交易、代理交易、拍卖等形式。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促进农产品市场稳定运行。 二、建设农产品专业市场 依托中心城市、综合运输枢纽和港口资源,在厦门、福州、泉州、漳州和莆田,建设融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农产品和农资综合性集散中心,重点培育10个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发挥省际边界农产品物流区位优势,建设一批区域性农资和农产品集散中心。实施“促进农产品流通工程”,新建和升级改造一批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在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福州、厦门、三明农资批发市场。推进福州、南安、龙岩、福鼎等粮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宁化、诏安、上杭等省际边贸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在重点粮食批发市场信息化平台基础上建设全省统一的粮食竞价交易电子平台。建设233.5万吨标准化粮食储备仓容,加快“危仓老库”维修改造。 三、构筑物流配送网络 在大中城市培育发展一批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完善农资物流配送网络,新建、改造和扩建一批农资现代流通服务设施,建设区域性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完善省、市、县三级农资连锁配送服务网络,推进农资连锁超市、连锁店向乡镇和重点中心村发展。 第四节 休闲农业 一、扶持发展休闲农业 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休闲农业,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休闲农业企业,带动全省休闲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和农户以股份合作方式参与休闲农业项目。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促进休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到2020年,建设5~8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5~20个示范点;创建100个省级最美休闲乡村,200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打造3~5条省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二、培育发展创意农业 推动文化创意与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乡土文化互相融合,发展创意农产品、创意实地景观、创意生态休闲、创意生产体验,构建创意农业产业链,打造创意农业品牌。重点发展一批具有创意景观的农场、渔猎场、水上游乐场、休闲度假村、农民家庭旅馆等特色创意农业项目。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三、优化休闲农业布局 城郊休闲农业密集区:以福州、泉州、厦门等都市周边为重点,发展集生产、科研、观赏、体验、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城郊型休闲农业密集区。 景区休闲农业密集区:以知名旅游景区为重点,发展集观光、休闲、养生、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建设景区休闲农业密集区。 沿海休闲渔业密集区:以宁德三都湾和四礵列岛、福州、平潭、莆田湄洲湾、泉州石狮、厦门、漳州东山等为重点,发展集海边食宿、休闲、观光、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项目,建设沿海休闲渔业密集区。重点建设厦门休闲渔业主题园、漳州东山海上游钓园、漳州和福州观赏渔业基地。 山区休闲森林密集区: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发展集观赏、休闲、科普、探险、康体、健身等为一体的休闲森林项目,建设山区休闲森林密集区。 第五节 “一区两园”发展平台 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建成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带动力强的核心区,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园区流动,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等项目。 二、台湾农民创业园 继续推进漳浦、漳平、仙游、清流、福清、惠安等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引进和推广示范台湾农业良种和先进技术,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强化辐射带动作用。 三、福建农民创业园及示范基地 推进福建农民创业园和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培育产业集中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扶持建设一批温室大棚和智能温控大棚等设施蔬果基地、工厂化食用菌集聚区、生态环保型现代生猪养殖基地、全程自动化家禽养殖基地,以及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集聚区。 第五章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一节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一、完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优势农产品等重点领域,加快制定或修订农资生产、农业生产、精深加工、贮藏保鲜、灾害防控、休闲农业、公共服务等重要环节的操作规程和地方标准,建立健全具有福建特点又与国际接轨、覆盖“从田头到餐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标准体系。到2020年,制定或修订100项以上生产操作规程和地方标准。培育农业标准创新主体,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农业企业开展农业标准研究,引导有条件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定。 二、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 坚持推广农业标准化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科技企业、农技推广组织在农业标准化推广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和技术指导,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标准化,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重点推进3100个种植业标准化示范区、530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生产,创建500个省级以上园艺作物标准园、50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10个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50个水产养殖健康示范场。 第二节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一、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 全面落实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资经营、食用农产品加工、收购储运、批发零售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强化诚信自律。推动规模生产经营者加大质量安全投入、加强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小规模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落实机制。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加强动态管理,实施“黑名单”、信用评价和奖惩等制度。 二、实施产地安全分级管理 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测评价制度,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分级和功能区划,依法依规、有计划、分步骤地划定食用农产品适宜生产区和禁止生产区,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证明制度。重点建设5000个农业生态环境长期定位监测点,推进产地环境数据库建设。加强水产品产地环境管理,重点做好贝类养殖环境监控,加强贝类养殖生产区划型管理,设置临时禁捕区。 三、提升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 加强基层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完善以省级检测机构为龙头、市级检测机构为骨干、县级综合质检站为基础的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加强检验检测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到2020年,省、市两级农产品质检机构全部通过计量认证和机构考核,70%的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通过计量认证和机构考核。 四、健全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健全省、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推进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农业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衔接,构建“从田头到餐桌”全程无缝衔接的监管链条。建立农产品和食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有效衔接机制。强化源头治理、生产监管、市场巡查,健全检验检测制度,完善“联防联控、检打联动”机制。严厉打击违法使用违禁药物、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市、县、乡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加强执法监管队伍建设,改善执法监管条件,提高执法监管能力。 五、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 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基本单元,以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为抓手,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标准化生产与执法监管两手抓,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到2020年,全省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50个。 第三节 完善监管信息化平台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按照国家通用标准及接口规范要求,升级改造省级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建立农产品、水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以责任主体和流向管理为核心,以追溯码为载体,推动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相衔接,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储存、运输、销售、消费全链条的追溯和跟踪,提高追溯信息的完整度和追溯农产品的信誉度。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重点加工企业、进入超市的规模种植养殖场(基地)生产的食用农产品纳入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力争2020年前实现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二、农资监管平台 升级改造农资监管平台,构建省、市、县三级农资监管信息化网络,将全省规模以上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和重点区域的农资经营企业全部纳入平台监管范围,建立健全农资经营备案审核、诚信档案、购销台账、实名购销等管理制度,实现农资经销的动态监控和购、销、用全程可追溯。到2020年,全省90%以上的农药、兽药、肥料和种子等农资产品纳入信息化平台监管。 第四节 发展优质农产品 一、推进质量安全认证 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三品一标”认证累计数达到4000个以上,认证工作进入全国前列。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开展GAP、HACCP、ISO9000、ISO14000认证,建立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体系。 二、培育农产品品牌 培育扶持一批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影响力大和知名度高的农产品品牌,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产业化。严格产品认证管理,提升“三品一标”品牌的社会公信力。强化品牌营销,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农产品集散地设立“三品一标”农产品销售网点。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