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8176号建议答复摘要
文件编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目前,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形势较为严峻,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农业、环保、发展改革和财政等部门针对该问题开展了多项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推动。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印发了《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各地农业部门按照统一部署,出台意见、制定方案、狠抓落实。二是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2010年以来,会同地方农业部门在安徽省不断建立健全农田氮磷流失、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和地膜污染国控监测点组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典型调查与定位监测,进一步提升农业面源污染动态变化监控和预警水平。三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点示范建设。在安徽巢湖、江苏太湖、云南洱海和湖北三峡库区等四个重点流域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一批实用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模式和工程措施;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巢湖、洞庭湖、洱海等典型流域启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重点开展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秸秆综合利用等工程设施建设;与国家农发办联合实施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围绕生态农业示范、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副资源饲料化利用、稻鱼共生综合种养等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在安徽、内蒙古、江苏、河南等省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推广多元利用,促进耕地地力提升。四是积极探索农业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为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我部会同相关部委从多渠道安排资金,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建立相关补偿机制。在巢湖、太湖、滇池、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补偿试点,采取物化补贴的方式,对采用化肥农药减施、农药残留降解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和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和生物农药的农户进行补贴,鼓励农户采用清洁生产方式,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按照《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部署,推动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生态治理补贴制度,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实施耕地轮作休耕的农民给予资金补助,研究制定鼓励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料和低毒生物农药的补助政策。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一是继续加强监测,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开展流域尺度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尽快健全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站网,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预警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摸清农业面源污染入库负荷、主要来源和重点防治区域,全面、准确地把握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发生特征与发展趋势。二是加大投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建设。加强政策研究和资金支持力度,集成配套单项治理技术,总结一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品,积极探索巢湖、太湖、洱海和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有效机制。三是积极探索农业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强化对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全过程管理,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实物补贴、价格减免等方式,引导农民采取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资料和清洁型农业生产技术,逐步形成符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财政投入机制、工作激励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