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关于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172号建议的答复
文件编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赵萍等12名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支持德阳申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相关背景情况
《中国制造2025》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对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行动指南。为充分发挥地方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起到经验推广和示范引领的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组织开展中国制造2025城市(群)试点示范工作。
(一)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是地方为主,中央引导。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与地方主管部门的上下衔接和工作协调,充分发挥地方在方案编制、组织实施、资源配置等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联合共同推动《中国制造2025》实施。二是一市一案,突出特色。指导试点城市从自身发展阶段、要素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突出优势和特色,选准试点方向,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三是创新机制,示范引领。鼓励试点示范城市先行先试,重点创新体制机制,探索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有效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通过3~5年的工作,使试点示范城市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机制模式上取得创新突破,在全国率先建成一批新型制造业强市和强区,探索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制造业转型路径和发展模式,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加快制造业整体素质提升。
(二)试点示范内容
围绕制造业提质增效这一核心目标,按照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五个基本方针的要求,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九大任务和五大工程实施,着力在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索,形成一批典型经验,切实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三)组织实施
申报地区以地级市(含直辖市下辖区)为主,覆盖老工业基地、东部创新型城市、中部产业特色城市、西部传统工业大市、资源型城市和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等不同类型,并逐步延伸到重点城市群(城市带),以典型城市为网格节点,不断总结经验,带动全国范围内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和落地。
《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坚持严格的选择标准:一是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规定,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国家相关产业规划,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推进的重大生产力布局等。二是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问题和形成的经验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通过试点示范可以形成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三是制定的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贯彻了《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精神实质,目标明确、量化、可考核,任务和路径清晰、具体、可操作性强,政策保障措施具体有力,能够满足试点内容实施要求。四是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有力有效的组织实施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截至目前,共有24个省的70余个城市申报,我们按程序批复了宁波、泉州、沈阳、长春、武汉、成都、吴忠、青岛、广州、赣州、合肥、湖州等12个城市和珠江西岸六市一区<包括佛山(顺德)、中山、珠海、江门、阳江、肇庆)>,苏南五市(包括镇江、南京、常州、无锡和苏州)和长株潭衡(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郑洛新(郑州、洛阳、新乡)等4个城市群。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务院第173次常务会议精神,继续推进中国制造2025相关试点示范工作。
二、支持德阳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意见
德阳市是四川重要的工业城市、成渝经济区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国家确定的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基础雄厚,发展迅速。德阳市开展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对于西部地区城市产业转型发展具有积极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德阳市于2017年5月报来《关于报送德阳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申报书的报告》,我们正在按照程序开展相关考察评估工作,将与德阳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积极对接,共同推进德阳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创建,加快《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落实。
感谢你们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7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