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9·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篇:保障改善民生 有力服务发展稳定大局

法律法规网 佚名
法律法规网 民政部  法律法规网 2019-12-27 10:53:43  评论()

文件名称:回望2019·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篇:保障改善民生 有力服务发展稳定大局

文件编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2019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和对兵团的定位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努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着力提高民政服务质量和水平,民政建设和综合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兵团党委将民政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坚持高位推动,把团场社区改革、设市建镇、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等民政建设和改革事项列入议事日程,研究细化措施,整体推进落实。坚持规范抓建,积极推进兵团民政领域改革,稳妥承接行政职能,及时修订完善社会救助、困难残疾人救助、养老服务、社区治理、设市建镇、社会救助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等方面政策和工作规范,有力推进兵团民政工作健康发展。在民生民政上舍得投入,把民政建设纳入兵团惠民“十件实事”统筹安排,建设养老机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设施,改善社会服务条件。每年安排资金1亿多元,用于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生活补贴。

第八师石河子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实践

近年来,第八师石河子市以深化社区改革为突破口,以全面推广“枫桥经验”为抓手,勇于探索,开展了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创新与实践,2015年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

突出党建引领,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辖区内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各行业领域党组织积极参与,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注重从居民骨干中发展党员,注重把党员培养成居民骨干,参与到各类群众组织及活动中去;鼓励组织创新,将有才艺、有特长的党员编成戏曲支部、文化支部等,负责社区文化活动。按照师市党委统一部署,所有党员到所住社区报到,自主认领宣传教育、纠纷调解、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岗,引导、带动居民自治,对党员参加志愿服务实行积分制管理。一年来,共有4455名在职党员报到,180个党组织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14次,为居民办好事实事316件次,居民认可率达90%以上。

健全工作队伍,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专职人员配备。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平均配置10名,团场社区按“两委”职数和条件要求选举配备了281名专职委员,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目前师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大专以上的占比从82%提高到90%。鼓励社区工作者考取社工专业资格,取得初级、中级资格人员占比25%。利用援疆资源、党校、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提升社区专兼职工作者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完善服务平台,改善硬件设施。第八师石河子市历届党委接续发力,分步骤、系统化推进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先后投入近5亿元,通过新建、购买、改造、置换等方式解决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市区46个、团镇14个,共约6万平方米。目前城市社区已建成居民文化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40个,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8个,日间照料站11个。

凝聚合力,推动共同治理。在居委会换届时,作出社区居民入选居委会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二的制度性安排,扩大了居民参与率。引导居委会下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等7个专门委员会,吸收居民骨干参与社区治理。将“罗伯特议事规则”引入社区民主协商,印发社区居民民主协商议事规则。拟订“居民公约”提纲,构建居民自治的契约、规则体系。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推进“三社联动”。在援疆资金和大连社会组织支持下筹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登记注册石河子社工协会。截至目前,第八师石河子市已有注册社会组织350个。

第六师五家渠市:抓住机遇乘势推进养老事业发展

近年来,第六师五家渠市抓住国家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把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激发养老产业市场活力,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业朝着设施更加齐全、功能更加完善、资金更加充足、队伍更加专业、监管更加有力、产业逐渐壮大的方向发展,努力把服务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朝阳产业,使养老服务业成为师市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成为师市经济增长的新业态。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发展。为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师市出台了《关于支持六师五家渠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通知》,建立了养老机构床位补贴、居家养老伙食补贴、一次性开办补贴制度。自政策出台以来,累计下拨床位补贴、伙食补贴及一次性开办补贴资金348万元。“十三五”以来,师市累计投入资金1.15亿元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已运营养老机构12所、日间照料中心5所、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点9个,各类养老床位1979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1张。

公建民营培育规模化连锁化服务机构。以吾家乐宝养老院为代表,以“趣玩”为主题,打造以“一切源于适老”为核心理念的体验式养老新模式,发挥养老服务品牌示范引领作用,整合6个团场的养老资源,将精细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延伸到团场养老院。引进新疆爱心养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运营军垦路街道西林路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家、养老幸福驿站6家、托老站1家,开创了“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平台、以“老年人幸福驿站”为依托、以“银龄小饭桌工程”为基础、以“长期照护托老站”为支撑、以信息化“智慧养老”为引领的“四位一体”新型养老模式。

典型示范项目带动引领行业发展。以第三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引进一家专业化智慧养老服务企业,在师市建设智慧养老信息化平台、市级指挥调度中心,整合各方资源,依托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点),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2019年,对师市已运营的5所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含日间照料中心)、9个服务站及4所新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下拨运营补贴、设备购置补贴资金共计360万元。

注重培养养老领军人才和专业化护理队伍。师市涌现出以“孺子牛奖”获得者第六师五家渠市养老院院长王俊、102团养老院院长张新玲为代表的一大批养老领军人才,带动师市养老行业人才队伍整体发展。在培养专业化护理队伍方面,依托吾家乐宝养老院设立了养老护理员培训、社工实习实训基地,联合人社局、五家渠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养老从业人员培训,累计培训200余人。目前,师市12所养老机构中的230名养老护理员岗前培训率达100%,持证上岗率达60%。

第一师阿拉尔市:以人为本创新困难群众社会救助模式

近年来,第一师阿拉尔市始终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围绕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社会救助资金,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深化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创新社会救助工作模式。2018年,第一师阿拉尔市被民政部确定为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习借鉴内地省份经验,结合本师实际,细化改革措施。依托师市政务网站平台,开发困难群众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设置困难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内部流转无纸化审批、“互联网+社会救助”网上申报APP、各部门救助数据共享服务、“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五大模块,拟建成各部门数据连接共享使用的综合信息平台,师、团、连三级可通过信息平台审批办理业务,实现民政、教育、人社、住建、工会、妇联、残联、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社会组织等部门和机构同平台救助。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重点对低保家庭劳动能力、收入和赡养费的测算、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福利机构政府兜底功能发挥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出台《第一师阿拉尔市民政协理员聘用管理办法》,有效解决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薄弱问题。

落实重要制度,加强动态管理。严格落实民主评议、逢进必查、三榜公示、日常走访和上门告知制度,确保低保申报审核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民主评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公示期不少于7天,实现“阳光操作”,坚决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等现象的发生。转变工作思路,从困难群众上门申报转变为入户走访主动发现,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在发放社会救助资金时,安排专人携带银行打卡明细到救助家庭进行实时告知、造册签字,使救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至困难群众。

瞄准“五大关键领域”,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履行政府社会保障“兜底”责任,聚焦低保、救助、补贴、供养、补助五个关键领域,落实各类资金,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优化完善师、团两级福利机构布局,探索推进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新模式,建成养老院14座,将阿拉尔养老院和七团养老院打造成行业标杆。

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实现应救尽救。推进社会救助领域专项治理,集中整治存在问题,补齐工作短板。编印救助工作流程“口袋书”,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实现连队、社区全覆盖,确保救助政策家喻户晓。精准对标低保“筛孔”,按照低保标准,对现有低保对象再核查,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第二师铁门关市:坚定向南发展科学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深化改革向南发展的战略部署。铁门关市是兵团向南发展的“三依托”之一,加快铁门关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是落实中央要求的实际行动。

“三步连环”同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事关新疆稳定改革发展全局,是事关根本、基础、长远的问题。“面对面”聚焦。第二师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正视历史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领域,在“兵地一盘棋”的导向下建机制、订方案、谋长远,实现高位推动与团场实践相结合。“线对线”推进。第二师第一批9个团场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7个县、18个乡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互相支持、共融共建,兵地双方解决行政区划方面的历史问题上百个,签订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及标界图,夯实了行政区划调整的坚实基础。“点对点”落实。建立健全巴州、第二师铁门关市和团场、县联席会议制度,召开各类会议18次,协调部门联动,解决实际问题。

“三方合力”齐行动。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是系统性、全局性工程,需要兵地双方同心同力同向。思想相通。兵地双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新时代党中央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把推进铁门关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成效体现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体现在兵地融合发展和民族团结上。行动相向。明确“先行政区划调整、再设立建制镇”的分批次、有重点的积极稳妥工作思路,坚持行政区划调整与区域布局和发展方向一致,与人民意愿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致,兵地党政主要领导亲自部署督导、协调推动,效果明显。用力相同。兵地职能部门按照共同目标,协同用力,共同完成了行政区划调整风险评估、专家论证、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等工作。

“大家受益”享成果。推进兵地维稳力量共联、维稳机制共建、维稳责任共担,共同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产业发展带,共建公共基础设施,推进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程度的兵地融合发展。以大力发展经济、优化人口资源、壮大人口规模为根本导向,以新型工业化为先导,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通过深挖现代农业潜力、厚植城镇势能、强化产业动能,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建立更加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教育保障,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巩固精准扶贫成果,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本版文/图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提供)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12.27)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