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南平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平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
文件编号:南政办〔2017〕209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大中专院校:
《南平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1月27日
(此件主动公开)
南平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2017-2025年)
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南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2017年11月
目录
一、前言1
二、规划总则1
(一)规划范围1
(二)规划期限2
(三)规划性质2
(四)指导思想2
(五)规划原则3
(六)规划依据4
三、基础分析7
(一)区位条件分析7
(二)旅游发展背景9
(三)宏观政策条件10
(四)旅游资源梳理12
四、问题研判13
(一)旅游龙头凸显,区域联动不足13
(二)景区发展迅速,景城融合不够14
(三)产品业态单一,升级迫在眉睫15
五、谋划策略16
(一)全域布局差异联动格局16
(二)政策指引景城联动发展16
(三)市场引导产品升级方向17
六、目标定位与总体布局21
(一)目标定位21
(二)总体布局21
七、发展重点24
(一)加快旅游产品创新开发24
(二)推动旅游项目提升建设32
(三)加强旅游产业联动发展57
(四)推进水美城市建设60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64
(六)全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65
(七)加快旅游IP品牌创造67
八、保障措施69
(一)加快旅游体制机制创新69
(二)加强旅游人才保障70
(三)加强旅游政策保障71
(一)“重中之重”72
(二)精品项目76
一、前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按照福建省、南平市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南平市也正在通过加快旅游产品体系完善、加快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加速旅游服务全面优化等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南平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中确立了武夷山和武夷新区作为全省三大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核心城市之一,明确了其在全省绿色休闲生态旅游带、闽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区的领军地位,强调了打造“大武夷旅游圈”的战略部署。南平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打好现代服务业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并被列为南平市七大重点产业的第二位,旅游业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在此背景下,以《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纲要》(2017-2025)为引领,编制《南平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规划总则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南平市行政区划范围,包含二区三市五县,即延平区、建阳区、邵武市、建瓯市、武夷山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
其中含一个武夷新区,包括武夷山市全境,建阳区的潭城、童游、将口、崇雒、营口、黄坑等乡镇、街道,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涉及邵武市、光泽县的部分乡镇,土地面积约4132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7-2025年,主要分为近、远二期,近期为2017-2020年,远期为2021-2025年。
(三)规划性质
《南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市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属于综合性宏观战略规划,是指导南平市未来旅游发展的总体部署与行动纲领。
(四)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全省旅游工作会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市委“三个并重”、“四个更加注重”的旅游业发展要求,着力优化旅游“供给侧”结构,加强龙头项目建设和“大文化、大生态、大健康、大休闲”等产品开发和旅游新业态培育;深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进“互联网+”、“旅游+”模式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催化剂作用;加强旅游目的地服务系统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旅游软实力;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打响“清新福建,清心武夷”品牌,将南平建设为中国乃至国际一流的独具特色的“清新+清心”旅游养生目的地。
(五)规划原则
1、坚持生态为本
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以生态为本促进国际养生旅游目的地建设,引领全市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促进旅游城镇化建设向环境友好型转变;促进泛旅产业向生态健康型转变。
2、坚持创新引领
以武夷新区建设为试点,以模式创新为要务,把创新理念贯穿于项目开发、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品牌推广、服务管理、区域协作等各个环节,积极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3、坚持质量优先
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着力推进旅游产品的提档升级,加强旅游行业标准化、精品化和人本化建设,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满意度。
4、坚持富民强市
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促进脱贫致富、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增强人民幸福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促进旅游资源全民共享,形成旅游拉动就业、消费、投资、商贸的良好局面,增强旅游业综合实力。引导主客共建共享,着力保障外来游客、投资企业和当地社区的利益共享,扩大旅游业在促进社会和谐、激发城乡活力方面的积极效益。
5、坚持市场导向
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总趋势,坚持市场导向,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锁定目标客群,用市场的手段、市场的办法破解南平市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加快南平市旅游开发建设提供保障。
6、坚持问题导向
正确认识南平市旅游发展问题,突出问题导向,根据南平市旅游发展问题,精准提出针对性的谋划策略。
(六)规划依据
1、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3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年8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3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9年修订)。
2、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5-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令第12号);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国家旅游局2001年第16号令);
《导游人员管理条例》(1999年5月国务院令第263号);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等级划分与评定》(GB/T31381-2015);
《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LB/T013-2011);
《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LBT034-2014);
《绿道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LBT035-2014)。
3、相关规划及资料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
《“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
《闽浙赣皖申报闽浙赣皖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宣言》;
《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
《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中共南平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
《大武夷旅游发展创新提升规划》;
《浦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南平市顺昌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武夷山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南平市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7-2021年)》;
《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绿色发展规划(2017-2025年)》;
《南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
《2017年南平市政府工作报告》;
《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纲要》(2017-2025)。
三、基础分析
(一)区位条件分析
1、地理区位
南平市地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北段东南侧,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俗称“闽北”,介于北纬26°15′-28°19′东经117°00′-119°17′之间,辖区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具有中国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
2、交通区位
(1)航空
南平市境内有武夷山机场,距延平区180公里。可供波音737和MD82等中型飞机全载使用,已开通至厦门、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济南、青岛、重庆和香港航线,并设立国家一类航空口岸。
(2)铁路
合福高铁为福建省首条能通行350Km/h高速动车组的高速铁路,2015年6月28日建成通车。南平市范围内设有南平北站、武夷山北站、武夷山东站、建瓯西站四个站点。
至江西的鹰厦铁路、峰福铁路,以及南平市内外南铁路,年货物吞吐量1000万吨,客流量200万人次,仅次于省城福州。来舟站为福建省最大的列车编组站,也是华东地区的主要中转站。
(3)公路
境内公路四通八达,至宁夏银川的福银高速公路纵横交汇,直通全国各地,福建省在单个设区市境内建设里程最长的浦南高速公路已于2008年12月25日通车。宁武高速、松建高速、龙浦高速均已通车。
(4)水路
闽江及其支流水运航道畅通。水南货运码头是福建省吨位最大的内河港码头,500吨级轮船可沿闽江而下直抵福州马尾港。
(5)旅游区位
《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要“依托福州省会城市、厦门国际门户、武夷新区三大旅游核,强化区域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构建福莆宁山海休闲文化旅游区、厦漳泉滨海文化度假区、闽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区、闽西南客家红色文化旅游区四大旅游片区,形成旅游要素集聚、特色鲜明、合作密切的旅游区域。”
武夷新区为福建省三大旅游核之一,将推动整个南平旅游发展。
(二)旅游发展背景
1、泛旅游时代,催生“无边界旅游”
无边界旅游,是一种消费导向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它冲破了“门票经济”的狭隘旅游观,诠释了旅游资源无限、旅游市场无边、旅游产业无界、旅游创意无穷的发展理念,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全方位紧密联系起来。
表2-1景区门票时代与无边界旅游时代对比一览表
景区门票时代
无边界旅游时代
旅游资源
自然、人文资源
社会资源、民俗风情、经济成就、产业活动
旅游市场
外地观光客
外地
+
本地,谁是游客说不清楚
旅游产业
单一的旅游产业
X+
旅游的综合产业
旅游创意
参观、游览
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娱乐
旅游空间
旅游景区、宾馆、饭店
目的地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