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从“八百壮士”到逾一百三十万英才 浦东不断厚植人才土壤打造令人向往的人才高地
文件编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今年5月,上海纽约大学的首届毕业生黄美智就将迎来毕业一周年纪念。去年此时,来自新加坡的她和另外10名外籍同学选择留在上海工作。回想起这个决定,已在母校学生事务处任职的她至今觉得很明智。
上海很大,尤其是浦东,全世界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海纳百川的包容度,使上海正逐步迈向全球人才的向往之地。而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浦东,开发开放28年来一直将人才视为最宝贵的第一资源。从当年的八百壮士,到如今超过130万来自各行业领域的优秀人才,浦东正不断厚植人才土壤,为上海聚天下英才。
敢闯敢拼者的沃土
今年初,在浦东新区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将突破1万亿元的愿景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目光。谁能想到,28年前的1990年,这一数值只有60.24亿元。
那是浦东老开发记忆中八百壮士的时代。1990年5月,浦东开发开放办公室刚成立不久,要求参与新区开发建设的人才就在门口排起长龙,满怀激情和热血的拼搏者们甘愿舍弃市区舒适便捷的生活,到当时仍是荒芜一片的大浦东做拓荒牛。一年之后的浦东新区首届人才交流洽谈会上,将近1.5万名来自浦西的人才涌向浦东。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浦东分行的摊位前,仅一个上午就收获了73位懂外语、财会、国际金融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是开发开放伊始的浦东最向往之景象;而开发浦东关键在人才,则是当时所有人的共识。因此在开发之初,浦东就确立了从全市调集一批、面向国内吸引一批、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一批等三个一批的方式引人才汇流。
1993年1月28日,浦东首创打破户口、身份和行业限制面向全国进行干部招聘,职位包括了2名副局长在内的共40名党政机关干部。一批批人才前赴后继投身浦东开发,而浦东也抓住开放之机,强化干部选择的针对性培养和竞争性选拔,坚持年轻干部下基层锻炼,通过外向型培训拓展国际视野。2008年6月,浦东在上海率先试点聘任制公务员,首批5名聘任制公务员走上政府工作岗位。
如今,招贤纳士的方式日趋多样,但浦东求才若渴的风气始终如一。2016年7月,一条来自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的社会公开招聘再次引起了人们注意:招聘岗位中包括了一名金融城发展局副局长。
不过,到陆家嘴当局长,在代表着浦东奇迹乃至中国奇迹的陆家嘴,早已不算新鲜事。作为中国金融贸易区的开拓者,诞生于1990年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担负的使命不言而喻,但在汇聚了信息流、资本流、人才流的金融城,对头部人才、稀有人才的渴求从未减退。去年2月,伦敦金融城市长庞安竹访沪时,见证了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与英国国际贸易部签署的合作备忘录,中英双方除了共同开发符合陆家嘴人才需求的培训课程,还建立了不定期交流互访机制。而此前一年,陆家嘴名校直通车就将37家企业的500多个职位推介到伦敦。
人才的流动牵引出信息的交汇和机遇的产生,而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诞生则令浦东更显生机勃勃。自2013年9月29日挂牌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形成了多项制度创新,眼下围绕放管服改革,深耕一网通办的自贸试验区已将原来分布在99个窗口的18个审批部门、129项审批事项向窗口综合办理转变。
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得天下英才近悦远来,也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市场活力。早在两年前,浦东发布的一份《关于新常态下浦东新区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报告》已经告诉世人,人力资本已经超越物质资本成为浦东第一动力,浦东在上海率先实现了动力切换。
梦想照进现实
去年8月,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原则同意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标志着这片拥有20余年历史的创新之地,将正式向着现代新型宜居城区蜕变。而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正是张江科学城最主要的服务对象。
说起张江,浦东软件园是绕不开的话题。在张江最早一批开拓者心中,浦软就像家一般令人挂念。
1992年1月,一则《关于浦东新区重点发展软件产业及计算机的咨询报告》引起了当时上海市领导和浦东开发办的注意。一年之后,1993年3月,当时国内最大的软件基地上海市浦东软件园正式落户张江高科技园区,张江园区开发公司与浦软发展公司签订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也成为张江园区第一个土地批租合同。到2000年9月,仅开幕半年的浦东软件园就吸引了38家软件企业的1500余名创业者。
浦东软件园的诞生标志着上海速度,也为上海带来了一个又一个不曾预想到的挑战。其中,就有人才涌入后带来的产城融合滞后问题。
每个去过盛大碧波路老大楼的人,都会难忘这里的生活。陈大年是盛大网络的创始人之一,他口中的这座老大楼,与张江最火爆的黑暗料理街只隔着一条马路,而这条街连同大楼下的便利店,曾喂饱了这些加班加点的互联网弄潮儿。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张江人的觅食去处也只有这条黑暗料理街。吸引人才的硬件能否更硬、软件能否更软,不仅张江在思考,整个浦东和上海也在不停思索。
时间线划过20载,2012年9月,浦东决定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建设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的浦东国际人才城,这里涵盖了行政办公、公共服务、创业孵化、酒店、商业等重要设施。本月初,从人才城升级为人才港的浦东国际人才港发布了最新建设动向,大港周围已集合了包括国家量子中心、张江实验室、李政道研究所等在内一批重点科研平台和中国商飞、IBM、百度、阿里巴巴等国际知名企业。今年下半年,总面积达5.6万平方米的李政道研究所科研实验楼就将在张江科学城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为中国本土培养一批顶尖科学家、锻炼一批杰出的青年学者。
身负国家战略,引凤还巢为上海和中国吸引海内外科研人才,是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多年来一以贯之的使命。
事实上,自2001年浦东新区实施千人回归工程以来,中央千人计划、上海千人计划、浦东百人计划等各个能级的人才都向张江纷至沓来。他们中有中国商飞公司的特聘研究员喻柯铭,这位专注于大飞机结构和强度设计的顶尖人才曾任波音公司的主任工程师;也有在张江创办光电技术公司的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韩小逸、袁海骏,他们自主研发的微型纯光学电流、电压传感器早早具备了国际领先水准。
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经过28年的耕耘与拼搏,曾经在千禧年盼望吹来硅谷风的浦东,如今也拥有了自己的科学城、人才港。就在今年元旦,临港最新版人才政策正式实行,不仅聚焦人才引进、人才奖励、临港工匠培育、培养培训和住房保障等痛点、难点,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还将分别获得100万元、60万元的实实在在的科研资助。
从满腔热血打天下到智力先行拼内涵,浦东正用自身的动力转换,诠释人才高地的真正寓意。
全球人才的高地
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人类需要动物精神。一座城市亦是如此。改革开放的路上,上海需要更多野性,需要依靠人的流动,来激发城市潜能。
张伟就是一位能激发潜能的人。今年4月3日,这位归国创业8载的德籍华人从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人手中接过了一张沉甸甸的营业执照。从3月28日递交企业注册申请,到最终拿到执照,短短一周的时间令这位上海千人计划专家大感意外。
他的意外之喜来自今年4月刚刚发布的浦东人才发展新35条。根据新条例,持有中国永居证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创办科技型企业,可与持中国身份证的居民一样享国民待遇,使用人民币直接注册企业。一条政策同时节省了创业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令张伟感受到了浦东对人才切切实实的尊重和爱护。
早在1991年,上海就提出要根据浦东开发开放的需求,展开智力回归政策,欢迎出国留学人员通过合作研究等形式回国参与现代化建设,并设立留学人员工作指导机构。不到10年的时间,浦东就先后吸纳了20多万海内外专业人才,形成了高学历、高专业职位和较高收入的头脑型群体,加快了浦东人才资源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换的步伐。
借脑引智引导开发的背后,实则是浦东长达28年的坚持:人才,才是浦东开发的制高点。
2016年1月,全国首个外国人证件业务单一窗口在浦东设立。去年6月16日,浦东正式宣布成立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局,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德籍华人周虹成为全国首位经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推荐获得永久居留身份证的海外人才,上海纽约大学首届毕业生、美国学生泰勒罗瑞克成为全国首张本科学历外国留学生工作许可证的获得者并留校从事行政工作。此时,距离浦东首次赴美进行海外人才招聘,已过去16载。截至今年4月,浦东人才资源已达137万人,其中境外人才3.6万人,引进海内外院士90人、诺贝尔奖获得者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3批共219人。
身为罗瑞克的同窗校友,黄美智说,每位留学生最终选择留在上海的原因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肯定相通:只要在浦东生活、学习、工作过,一定能感受到浦东的呼吸、上海的心跳。世纪大道虽然很宽,但两旁有很多漂亮的大树;陆家嘴非常时髦,但本地居民区菜场里也有别样的温暖。
每一代人眼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浦东,他们为上海留下了一部部绚烂的华彩篇章。而浦东自始至终不曾放弃退却的,就是打造一座令人向往的高地聚天下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