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北京]“史上最严”禁限目录并未影响就业
文件编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原标题:“史上最严”禁限目录并未影响就业
1月14日,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卢彦在北京两会现场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时披露,2020年将有9条城际铁路环绕京津冀,京津保唐轨道交通一小时交通圈即将形成。在回答市人大代表及网友关于“禁限目录是否影响就业”时,他透露,2016年城市新增就业达到42.8万人,“史上最严”的禁限目录并未影响就业、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
2020年9条城铁环绕京津冀
2014年12月30日,京津冀三地成立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成立的第一年里,编制了城际铁路网的规划;同样2015年12月30日,京唐城际铁路控制性工程先期动工。
“也就是仅仅一年的时间,这个公司从组建一直到开始动工,可以说创造了京津冀的速度。”卢彦说。
据悉,到2020年将实现京霸、京唐、京滨、城际铁路联络线、廊涿、崇礼、环北京城际、固保、京石等9条铁路线路的完工或启动建设,这样一来,京津保唐相邻城市一小时交通圈就将形成。
禁限目录不影响就业
2014年,北京推出了号称“史上最严”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这个目录的效果如何?
“禁限目录颁布之后对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卢彦说,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相关产业禁限范围越来越大,2014年出台禁限目录以及2015年修订后,禁限目录在城六区范围之内,限制范围已达到79%,全市限制的范围已达到55%。
也就是说,79%的新增产业在城六区不搞了,需要发展的就是剩余的21%的产业。卢彦分析,北京的产业结构由此出现了积极的变化:一般性制造业、市场类开始下降;文化、金融、科技服务类在提升。
在回答“禁限目录会不会影响北京的经济发展、就业和老百姓的收入”时,卢彦直言,北京没有因为禁限目录出现就业问题,实现的结果是就业“稳”:在禁限目录大背景之下,北京实现了就业稳定,2016年城市新增就业达到42.8万,就业的数量是增加的、有空间的。
收入方面,2016年1-3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1%,快于北京经济增速。2016年,本市预计保持了6.7%左右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在禁限的条件下,用更少的产业同样可支撑原有的发展。
近9成受访者认可“疏解”
“无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还是交通、产业、生态三个领域的率先突破,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卢彦拿出一组中国社科院的问卷调查,三地的老百姓对京津冀协同满意度比较高,有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成效,而有将近9成的受访者认可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了积极进展。更重要的是还有75%的受访者感到随着京津冀协同交通一体化带来出行的方便。
同时,北京市的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有超过八成的居民对协同发展有信心,超过60%的居民认为交通更加便利了,也有超过70%的居民认为三地部分产业转移对接取得成果较为突出。(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