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文件编号:国家医药管理局令第15号
发布时间:1996-04-29
实施时间:1996-04-29
局长郑筱英
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九日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人员
企业的生产与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也不得由非在编人员担任。
第三章厂房
生产需药厂清洗的包装材料、容器的车间,亦应具有防污染、防尘措施,保证清洁。
不同洁净级别的具体要求如下:
第四章设备 第五章卫生 第六章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 第七章生产管理 第八章质量管理 第九章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文件 第十章包装 第十一章自检 第十二章销售记录 第十三章用户意见 第十四章附则
┌─────┬───────────┬──────┬─────────┐
││尘埃数/立方米│活微生物│换气次数│
│洁净级别├─────┬─────┤││
││≥0.5微米│≥5微米│数/立方米│(参考值)│
││││││
││││││
├─────┼─────┼─────┼──────┼─────────┤
│││││垂直层流0.3米/秒│
│100级│≤3500│0│≤5│,│
│││││水平层流0.4米/秒│
││││││
││││││
││││││
├─────┼─────┼─────┼──────┼─────────┤
│10000级│≤350000│≤2000│≤100│≥20次/小时│
├─────┼─────┼─────┼──────┼─────────┤
│100000级│≤3500000│≤20000│≤500│≥15次/小时│
├─────┼─────┼─────┼──────┼─────────┤
│300000级│≤10500000│≤60000│(待定)│≥10次/小时│
└─────┴─────┴─────┴──────┴─────────┘
@表@
合规定,结果应予记录。洁净厂房的换气次数、温度与相对湿度应与生产工艺要求
相适应。
天花板的连接部位均应气密。洁净区对室外或与室外相通的区域应保持大于9.帕
(Pa)的压差。洁净级别不同的洁净区之间应保持大于4.9帕的压差,应有指
示压差的装置。洁净级别高的区域对相邻的洁净级别低的区域应呈相对正压。
开口位置应有防污染措施。
产洁净级别相适应的缓冲区进入。更衣室、盥洗室应便于进出,盥洗室不得与生产
区、贮存区直接相连。
化学活性物料时,其废气的排放应与洁净空气流向严格分开,不得造成交叉污染。
液体排放应采用管道输送,防止破坏洁净环境。
外,其附属的备料间、检验室、取样室、生产区内的中间产品、待包装品贮存间、
设备与容器清洗室、洁净工作服洗涤、干燥室的洁净级别应与生产区域相适应。
料、包装材料和成品库(或区)。设立外包装清洁场所,其照明、通风、安全设施
及温度、相对湿度应与所存物料的要求相适应。待验品、起始原料、不合格品、退
回或需再加工的产品、包装材料等应分别隔离存放,并设明显标记。
操作和维修、保养,确保安全。
消毒、耐腐蚀,不使产品发生化学变化。
设备使用的润滑剂、脱模剂、清洗剂等不得对产品造成污染。
越时,应设置防止较高级别的洁净区受污染的设施。
要求。
艺要求的纯水处理设备和贮罐、输送管道所用材料应无毒、耐腐蚀。管道不应有不
能循环的静止角落,应规定灭菌、清洗周期。
有严格的安全规范及检查验收制度。
应符合生产和质量检验的要求,应有明显的状态标志,并规定校正期限。
不得影响产品的质量。设备更新时应予以验证,确认对产品质量无影响时方能使用
。
的使用登记,记录其使用、维修、保养的实际情况,并由专人管理。
区的人员均应严格遵守有关卫生制度。
的空气、水质、场地应符合生产要求。有污染的物料、废料和垃圾转运站应运离生
产区,并尽量封闭装卸和存放。
、设备、容器等的清洁规程,内容至少应包括:清洁方法、程序、清洁周期,应使
用的清洁剂或消毒剂,清洁工具的清洗方法和存放地点。
带人(或贮存)生活用品、食品及个人杂物等。更衣室、冲洗设施、消毒设施及卫
生间不得对厂房的洁净级别产生不良影响。不得在生产区存放废弃物。
相适应,不同洁净级别厂房的工作服应严格区分、不得混用。工作服应按洁净级别
的要求,使用各自的清洗设施,制订清洗周期。
带任何装饰物。进入洁净厂房前,与生产工艺有关的人员必须洗手。操作人员应洗
手并消毒(或戴无菌手套)后方能接触药厂不洗即用的产品。
、辅料、包装材料、成品等产生污染。消毒剂应轮换使用,防止产生微生物耐药菌
株。
一次。传染病患者、体表有伤口者、皮肤病患者不得安排在直接接触产品的岗位。
凡从事目检的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视力。
方面的管理制度。
准和药用要求。不需药厂清洗即用的产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的清洁度,必须达到规
定的标准要求。
制度填写原料、辅料的帐、卡。原料、辅料入库后,应有醒目的“待验”标志,并
向质量管理部门申请取样检验,合格后方能投产。
,并有易于识别的明显标志。
不合格或超过有效期的原料、辅料不得使用并由授权人员批准按有关规定及时
处理、记录在案。
的原料、辅料、中间产品及成品,应按规定条件贮存,将固体和液体的原料、辅料
分开贮存。应防止挥发性物料污染其它物料。易燃、易爆、高化学活性的原料、辅
料的贮存、运输应符合有关安全规范。
。期满后复检,特殊情况应及时复检。
严格按照工艺规程组织生产;(2)批准有关生产操作的指令,确保有关指令能严
格执行;(3)生产记录在存档前,由指定人员审核和签署意见;(4)检查本部
门厂房和设备的维护情况;(5)确保进行规定的工艺验证和用于控制的设备的校
验,并记录在案,写出报告;(6)确保本部门的生产人员都经过所需的初级和继
续培训,按需分配上岗。
产、经营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同时按法定标准组织生产。直接接触药
品的包装材料、容器产品标准均为强制性标准。
岗位操作法进行生产。生产工艺规程的内容至少应包括:品名,品种规格与配方结
构,工艺流程图,工艺操作要求,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成品的质量
标准及贮存的注意事项,主要原料的消耗定额。
录应字迹清晰、内容真实、数据完整,并有操作人、复核人的签名。记录应保持整
洁,不得撕毁和任意涂改。记录更改时应在更改处签名,并使原数据可辨认。
批生产记录应按批号或生产日期归档,保存至产品有效期后一年。未规定有效
期的产品生产记录至少保存三年。
产出来的一定数量的产品为一批。每批产品均应给定生产批号,并符合下述原则:
每一批号产品务必是同一原料、辅料、同一配方、相同工艺条件所生产的产品。若
生产量较大时,可以每班或每天产品量作为一批。
产品生产工艺具有混合过程的,以最后混合均一的一次混合量的产品为一批号
。
产品应分批按标准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
从批记录中应能查出产品生产工艺条件、原料、辅料的质量指标情况。
(1)生产操作应衔接合理、传递迅速。
(2)生产开始应检查设备、器械和容器是否洁净。
(3)生产用的设备、器械和容器使用完毕后应立即清洗或擦拭干净。
(4)洁净厂房的空气过滤器安装或更换后应检查和监测其过滤效果,应符合
洁净级别要求。
。记录内容至少包括:工序名称、产品名称、生产批号、清场日期、检查项目及结
果、清场人及复查人签名。清场记录应纳入生产记录。
查并作好记录。
合企业内控标准,蒸馏水的质量应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必要时去离子水、蒸馏水
应控制微生物数。
数量的质量检验人员、专职和兼职的质量检查人员,并有与检验要求相适应的仪器
、设备。
(1)批准或否定起始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的使用
和成品出厂;(2)评价批次记录;(3)确保进行所有必须的检验;(4)批准
取样指令、检验方法和其它质量控制程序;(5)确保进行所需的验证,包括分析
程序的验证和控制设备的校正;(6)会同有关部门,核准能可靠地提供符合标准
的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的供应商,在批准和建立协作关系之前,对供应商进行评
估。
(1)负责制订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的检验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2)负责对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取样、检验、留样、出具检验报告书。
(3)有决定原料、辅料、中间产品投料及成品出库的权利。
(4)有决定内外包装、标签、说明书等的使用的权利。
(5)有处理退回的产品及不合格品的权利。
(6)负责建立物料的取样和留样制度。
(7)负责原料、辅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的质量稳定性评价,为确定原料及辅
料的贮存期、产品的有效期提供数据。
(8)评定原料、辅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的贮存条件。
(9)负责建立检验用的设备、仪器、试剂、试液、标准品、标准溶液、培养
基等的管理制度。
(10)负责厂房的尘埃数和活微生物数监测以及各种生产用水的质量监测。
(11)负责制订质量检验人员、专职和兼职的质量检查人员的职责,并保证
其工作的正常进行。
(12)负责质量检验人员、专职和兼职的质量检查人员的专业培训,参与企
业对各类人员进行的关于本规范及产品质量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13)参与制订生产工艺全过程各工序岗位的操作标准,并进行监督控制。
(14)参与制订与产品有关的质量标准。
法,保证所有生产人员和生产、质量管理人员按规定行使职责,为授权人员决定每
批产品能否销售提供所需的材料,为调查质量问题提供线索。
文件应仔细设计、制订、检查和分发并由指定的授权人批准签署并注明日期。
文件更改须经批准,且应有签字和日期,改动的理由应记录在案。
(1)生产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生产辅助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
(2)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
(3)每种产品的生产管理文件。如:产品配方、产品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
作法、生产指令等。
(4)每种产品的质量管理文件。如:原料、辅料、包装质量标准,检验操作
规程,取样及留样制度,原料、辅料的贮存期和产品有效期的确认制度,中间产品
管理制度,不合格品处理和管理制度等。
(5)厂房、设备、检测仪器等的设计、安装、使用、维护、保养制度等。
(6)各部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如:环境、厂房、设备、人员的卫生制度,
物料及人员进出洁净厂房的卫生管理制度,体检制度等。
(7)关于本规范和专业技术的培训制度。
(8)与产品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有关的各种记录。如:物料验收、检验、发放
等记录,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不合格品处理记录,成品的销售和用户意见记
录等。
(9)其它。如:成品、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的出入库管理制度,物料报废
制度,紧急情况处理制度等。
管理制度。分发、使用的文件为批准的现行文本,已撤销和过时的文件除留档备查
外,不得在工作现场出现,以免与现行文本混淆。
包装线上前次使用而与现行操作无关的所有产品、物料或文件。
装日期;(2)被包装产品的名称、批号、规格及数量;(3)标签及合格证领取
、使用、剩余的数量及处理情况;(4)包装材料、被包产品有无异常及处理情况
;(5)本次包装操作完成后的包装操作者签名,并经核准、核对人签名。
能由专人保管和发放使用。
许可证》证号;(2)品名;(3)批号;(4)规格;(5)数量(重量);(
6)生产日期、有效期;(7)生产单位及地址。
合格证至少应印有产品名称、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检验员工号、生产单位
。
包装生产线须标明所包装产品的名称、批号。
查组,定期对其生产和质量管理进行全面检查。企业管理机构应根据自检报告采取
改正措施。
、数量、收货单位和地址、发货日期。根据记录应能追查每批产品的售出情况,必
要时应能及时全部追回。
录至少保存三年。
量、退货单位和地址、退货原因及日期、处理意见。
细记录并调查处理。
免责声明:本库所有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报刊等公开媒体,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