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

法律法规网 佚名
法律法规网 福建政府网  法律法规网 2017-12-07 17:32:46  评论()

文件名称:南平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

文件编号:南政办〔2017〕213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大中专院校:

《南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1月27日

(此件主动公开)

南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

(2017—2025年)

工信部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

南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7年11月

目录

前言1

一、发展现状2

(一)产业发展基础2

1.产业规模增长较快2

2.骨干企业不断壮大2

3.项目建设明显加快2

4.创新能力稳步提升3

(二)主要存在问题3

1.产业规模相对较小3

2.产业体系不完善4

3.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4

4.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5

(三)发展面临形势5

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5

2.“一带一路”战略带来重大发展机遇5

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6

4.招商引资区域竞争激烈6

二、总体要求7

(一)指导思想......7

(二)基本原则7

(三)发展目标8

三、发展重点10

(一)瞄准前沿,培育发展四大新兴产业10

1.生物10

2.新材料11

3.电子信息13

4.智能制造装备15

(二)聚焦重点,发展壮大三大先进装备制造业16

1.汽车16

2.电力装备18

3.农业及食品加工装备21

(三)立足基础,提升发展五大传统制造业23

1.食品加工23

2.竹木加工25

3.新型轻纺27

4.新型建材28

5.精细化工30

四、主要任务31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31

(二)大力发展智能制造33

(三)夯实产业配套基础35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37

(五)加强质量品牌建设38

(六)加快实施绿色制造39

(七)推进制造业服务化42

(八)深化产业对外合作43

五、保障措施44

(一)加强组织统筹协调44

(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45

(三)强化财税政策扶持46

(四)健全金融服务体系46

(五)完善产业人才队伍47

前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先进制造业是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设备和工艺、新材料技术以及新的商业模式改造现有或创新产品的企业集合,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其特点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与产业带动能力强,既包括经过先进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又包括新兴技术催生的新兴产业。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正在不断深化,高端、智能、绿色、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中心。福建省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南平市是福建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平市要抢抓国际国内重大机遇,紧密对接《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充分利用比较优势,通过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提升发展传统制造业,力争打造成为福建乃至全国有特色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基础

1.产业规模增长较快

近年来,南平市制造业产业规模增长较快,已形成食品加工、竹木加工、机电制造、新型轻纺、冶金建材、精细化工等主要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及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表现出良好发展势头。2016年,食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约350亿元,对南平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约75%,主导产业技改投资达到447亿元。其中食品加工产业增加值达到93.1亿,同比增长4.9%;竹木加工产业增加值达到90亿,同比增长6.8%;新型轻纺产业增加值达到39.5亿,同比增长7.1%;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增加值达到31亿,同比增长1.0%。

2.骨干企业不断壮大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南平市先进制造业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到2016年,南平市拥有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达157家,工业产值达561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30%。2016年,圣农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20亿元、南铝(集团)销售收入超过60亿、南平太阳电缆销售收入约44亿元、南孚电池销售收入达到22亿、南纺公司销售收入达到13亿。骨干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南平市经济发展起到显著的支撑作用。

3.项目建设明显加快

近几年,南平市实施“聚内引外”,通过对内加大投资和对外招商引资相结合,一批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招商引进大容量动力锂电池、邵武永太高新材料、一铭医药、中科渔业鳗鱼加工等重大项目。本地企业也加快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如福建南平太阳电缆股份公司新上铜杆生产项目、电缆高新材料生产项目和智能化技改项目,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正实施南纺高新材料产业园建设项目,福建省南平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轻量化汽车生产项目,福建青松股份有限公司实施香料和香水中间料生产车间建设项目。

4.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搭建各类创新平台,南平市制造业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南平市新增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6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16年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截止2016年底,市级以上技术中心56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2家企业获得省政府质量奖,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新产品奖、科技进步奖25项,其中有33家企业参与143项标准制修订。

(二)主要存在问题

1.产业规模相对较小

一方面南平市优势产业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产业链条较短,本地关联企业较少,辐射带动作用不够突出;受供给侧结构和市场需求制约,多数行业企业生产线开工率不足问题较为普遍,产能利用率总体较低。另一方面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阶段,行业内企业规模、数量及市场空间有待进一步扩大与拓展。

2.产业体系不完善

南平市产业体系还不够健全,各产业普遍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孤岛”现象较为突出,如食品加工、竹木加工产业前端缺少专用装备制造,后端缺少精深加工产业链环节;新型轻纺产业上游缺少特种功能及高端面料所需合成纤维产业,下游缺少对产业用布的延伸加工产业链环节。缺乏一批带动力强的大企业或与之配套的“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配套能力亟待增强。创新驱动乏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相对滞后,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缺乏区域性、行业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3.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当前,南平市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较为滞后,数字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不强,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不高。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仍以单项业务应用为主,信息“孤岛”现象较为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水平不高。大多数行业企业尚未启用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部分生产工序仍处于手工作业阶段,生产流程自动化尚未实现,生产装备数字化水平较低。此外,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实现集成应用。

4.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由于南平市经济条件与教育基础较为薄弱,人才流失严重,加之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够完善,就业环境相对较差,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制造业中高级人才仅占从业人数的0.4%,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南平市制造业发展需求。此外,劳动密集型企业众多,还存在用工成本相对较高,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等方面问题,成为制约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发展面临形势

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和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正孕育群体性的技术突破,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正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柔性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进程。“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政策,指出了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这都为南平市利用新兴技术培育新的制造业产业群体和经济增长点,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打造先进制造业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

2.“一带一路”战略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正引起区域性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重新配置与集聚。随着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南平市与其他城市及外部省市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为加强跨区域合作提供了便捷的时空条件,有助于促进区域间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交叉辐射,有利于南平市制造业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助推南平市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目前,我国工业经济持续低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回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从增长速度看,已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发展动力看,已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结构调整看,已由粗放低效转向集约高效。在这种大背景下,南平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也较大。2016年,南平市生产总值1458亿元,同比增长6.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

4.招商引资区域竞争激烈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各地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不断加剧。南平市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不足,许多产业在南平市落地往往缺乏相关产业配套,没有产业链的上下游有力支撑,极大制约企业的发展空间。此外,南平市承接产业转移不仅面临与国内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竞争,也面临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竞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以创新转型、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全面落实“385”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三类产业,落实八大任务,实施五大工程,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发展壮大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优化提升的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服务、绿色发展,将南平市建设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有特色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加快培育并形成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创新型示范企业。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创新驱动,质量为先。把创新放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生命线,着力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融合提升,绿色发展。把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把绿色发展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着力点,强化约束机制,加快去过剩产能,构建绿色制造新体系,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开放合作,集聚优化。把开放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重要动力,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参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分工与合作,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格局,拓展南平制造开放合作新空间。以各类园区为载体,优化产业布局,走“集群集聚集约”发展道路。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南平市制造业整体素质和规模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高,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绿色制造加速发展,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完善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5%。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在生物、电子信息、电力装备、食品加工等领域,力争建成1—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发3种以上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培育和发展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50家以上。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销售超10亿的先进制造业骨干企业数量达到30家以上,先进制造业对南平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约60%,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南平市GDP比重达到10%以上。

——两化融合显著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5%,全市建成10个左右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制造业增加值率比“十二五”末提高约2%,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十二五”末提高8.5万元/人,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绿色制造加速发展。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单位GDP能耗和能耗消费总量控制完成省定目标,单位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能耗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6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制造业重点领域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绿色制造技术在重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本建立起创新能力强、产业结构优、产品附加值高、配套体系完善、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南平市建设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有特色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发展重点

(一)瞄准前沿,培育发展四大新兴产业

1.生物

围绕打造产值超五百亿元的“海西生物硅谷”目标,立足南平中药材和微生物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特色中药、保健食品、特定化学制药和医疗器械等生物医药产业;围绕食品安全和农业持续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环保型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生物肥料缓释技术与设备、生物饲料及添加剂等生物农业产品;加快生物制造产业化进程,推动生物基材料、新型发酵产品等的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推动绿色生物工艺在化工、医药、轻纺、食品等行业的应用示范,形成生物资源的利用多样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发展格局。依托现有资源与技术基础,创新生物能源发展模式,拓展在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生物天然气方面的应用空间,发展生物能源利用技术和核心装备,建设有特色的生物能源生产示范基地。重点实施和泉天然药物及生物发酵制品三期、邵武广生堂、浦城生物兽药及生物饲料生产项目、福建圣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兽药疫苗及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无患子皂苷粉、天然洗涤剂、天然香料香精的研发生产和天然野生菌、竹、茶、肉类等提取物产业化项目。重点推进浦城浦潭生物专业园、武夷新区新岭生物医药产业园、光泽承天中药材种植与加工基地、邵武金塘精细化工园、建阳生物化工园等园区平台建设,实现生物产业跨越式发展。

2.新材料

依托海源新材料、海博斯、南平铝业、远翔新材料等企业,重点发展先进复合材料、新型竹功能材料、高端铝合金材料、白炭黑,谋划发展纳米纤维素和石墨烯,积极对接国家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投保企业申请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资金,积极在新能源汽车用材料等方向申请建设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加快实施武夷新区海源新材料生产基地、建瓯蓝宝石晶片晶棒生产项目、邵武永飞新材料生产项目、邵武鑫森高储能电极活性炭、南平铝业高端铝合金新材料、南平和润生物纳米纤维素生产项目等项目,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和规模化产品集群。

——先进复合材料。按照“强化研发、加快应用”的发展路径,依托福建海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车身部件生产示范项目,积极谋划和引进一批行业龙头及配套企业,大力开展基础技术研究,力争实现产业化突破。大力发展碳纤维材料,加快自主研发并生产以煤沥青为原料的高强高模、耐高温的新型碳纤维长丝产品,提高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上游原丝和碳纤维制备、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树脂原材料配套等产业环节。打造先进复合材料产业联盟,将南平市打造成为国家级高性能碳纤维及先进高分子复合材料新材料基地。

——新型竹功能材料。按照“依托自身,发展提升”的发展路径,依托南平市良好的竹产业基础,以福建世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主体,积极开发阻燃竹材、高强度竹工程材料、竹声学材料等新型竹功能材料。以海博斯化学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主体,加强与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开发竹原纤维及功能性竹原纤维机织面料、针织面料、非织造布等,推动其下游应用产品产业化生产。

——高端铝合金材料。按照“做强基础,逐步延伸”的发展路径,依托南平铝业等企业,加快推进南平铝业高端铝合金新材料等项目,重点发展高纯、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特种工业铝型材、航天航空用高端铝合金材料、铝合金压铸件、特种功能铝合金结构材料等,进一步拓展高端铝合金金属材料应用范围,着力引进和培育高端铝合金金属材料的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

——白炭黑。按照“依托自身、创新提升”的发展路径,依托赢创嘉联、远翔新材料等骨干企业,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集中优势资源,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优化发展白炭黑,延伸发展绿色轮胎填充剂、涂料消光剂等高端绿色产品。大力发展余热、废水等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绿色制造。

——纳米纤维素。依托南平市丰富的竹质生产原料,推动中国纳米纤维素产业孵化创业园建设,通过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及其生物技术与医药研究所合作成立研发中心,促进纳米纤维素应用的研发;通过建设孵化器和创业园,实现纳米纤维素在生物医药、能源材料、电子设备、食品工业、包装材料等领域产业化。

——石墨烯。按照“着眼未来、强化研发”的发展路径,依托延平石墨烯产业园等项目,重点开展石墨烯的高质量宏量连续化制备及技术研究,努力打造国内领先石墨烯产业技术研发制造中心,抢占石墨烯行业制高点。加快推进产学研联合,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形成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石墨烯产业基地。

3.电子信息

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抢抓“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机遇,以结构升级、规模扩张为导向,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发展应用电子、云大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相关设备等,为南平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应用电子。按照“加快技术创新,突出应用牵引”的发展路径,以欧浦登(顺昌)光学公司为核心,打造顺昌郑坊光电制造专业园;支持源光亚明公司实施技改以研发新型节能灯具,并以其为核心,打造全国最大的无极灯生产研发基地;支持建阳创四方电子,延平三金电子、顺昌虹润公司、沃瑞(福建)仪表公司和松溪广通电控公司等,发展高效能功率电容器、特种功率电阻器、电涌保护器、电子镇流器、连接器、继电器、滤波器等电力电子器件,开发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精密仪器仪表、精密电控装置等高新技术产品。在应用电子产业发展基础上,推动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培育发展。

——云大物相关设备。云计算领域,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契机,积极发展低功耗服务器、低功耗存储设备、下一代移动通信终端、移动互联网设备等云计算终端产品,在云计算安全管理、云操作系统及数据中心运营等领域努力实现技术突破。大数据领域,搭建大数据交易中心,建立数据商品化和数据共享联盟化机制,实现各级各类指挥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生产各类大数据采集及存储等应用设备及零组件。物联网领域,通过推进城市管理、环境监控、食品安全、现代物流、智能家居、现代农业等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扩大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范围,重点发展传感器制造、射频识别、短距离无线通信、物联网系统集成等终端设备生产制造,推进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突破,研发一系列具有核心技术的重大创新产品。

4.智能制造装备

以武夷新区、南平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精密制造装备、机器人、物流装备等产业。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建设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引进培育细分领域优势企业,实现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申请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费补贴,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向其他领域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规模效应,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精密制造装备。按照“大力引进、抢占高端”的发展路径,依托湛庐精密铸造、福建亿达精密铸造、福建南方精雕、邵武振达、松溪顺成数控设备、创四方电子等企业,积极申报并推进闽北精密铸造产业集群试点区建设,重点发展精密铸锻、数控机床装配、功能部件和竹木加工机械,一方面引进高性能数控车铣复合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智能专用装备制造企业等,另一方面发挥本地优势产业的专用加工工艺技术强项,实现对精密铸锻、竹木加工等专用装备和专用生产线的方案设计并不断改进,进而提供相应细分领域生产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着力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精密制造产业集群。

——机器人。按照“引进龙头、推广应用”的发展路径,通过引进龙头企业,以推广应用为引领,重点发展智能焊接机器人、码坯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及系统集成整体方案,积极培育发展特种、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型机器人。以武夷新区海西通用航空中心项目为载体,重点发展无人直升机、无人固定翼机、无人多旋翼飞行器、无人飞艇、无人伞翼机、零配件修造等,打造东南地区重要的通用航空产业集群。

——物流装备。瞄准本地市场,依托南平德赛技术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与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单位合作,加快食品冷链、医药、烟草、机电产品等专业物流装备的研发,谋划发展铁路特种、专用货车以及高铁快件等运输技术装备,加强物流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二)聚焦重点,发展壮大三大先进装备制造业

1.汽车

紧抓全球汽车产业日趋绿色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的机遇,立足南平市汽车及汽配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大力发展各类专用车,推动汽车零部件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全面提升汽车产业综合实力,引导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专用车。推动南平市专用车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促进专用车产品提档升级,壮大产业规模,巩固南平市专用车产品在全省市场的优势地位。推动专用车产品高端化发展,以“专、精、特、新、轻”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特种结构消防车、特种结构作业车、物流车、环卫车、垃圾收运车等高附加值专用汽车。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专用车产品,不断扩大专用车新能源应用比例,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支持福建闽铝轻量化汽车、武夷汽车、德峰汽车、宏翔专用汽车、海源新材料等重点企业着力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推进闽铝轻量化汽车年产5000辆轻量化物流车项目、武夷汽车新能源微型卡车生产项目、宏翔专用汽车年产3500辆专用车等项目建设,促进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和铝合金、高强度钢、塑料及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新材料的应用,发展各种轻量化专用车、特种车、物流车等产品,逐步引进和打造汽车轻量化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配套企业产业链。

——汽车零部件。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纯电动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总成、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企业及项目,提升配套能力。加强与国家动力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创新合作与资源对接,争取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加快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创新,重点推进巨电新能源大容量动力锂电池、邵武永太高新材料锂电池电解液、亚亨动力等动力电池生产项目的落实,不断提高产品性能,加快实现高水平产品装车应用。在传统汽车零部件领域,支持零部件企业结合智能制造技术,开展汽车零部件制造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促进零部件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发展。依托华闽南配、延平华泰、建瓯精工齿轮、建瓯源光电装、建阳汽车锻压件、政和汉通科技、元诚机车、安祥汽配等优势企业,重点培育发展动力与底盘控制系统、车身和车载电子等先进汽车电子、汽车轻量化车身及附件等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智能网联汽车。抢抓全球汽车产品智能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加强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重点高校的沟通合作,鼓励企业前瞻布局先进车用传感器、智能汽车级芯片、智能车载终端等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和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大力发展车载信息服务。加快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产品的研发,做好新产品技术储备,适时开展智能电动汽车示范区、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创新应用示范区、自动驾驶小镇建设,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与产业化基地。

2.电力装备

推动电线电缆、储能产品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延伸发展智能电网装备及系统集成服务,大力发展水电、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备产业,依托太阳电缆、南孚电池、南平闽延电气、浦城大和电气、光泽广峰电力通讯设备等龙头企业,建立健全电力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相结合,提升核心技术优势和自主创新能力,建成福建省电力装备重要供应基地。

——高端电线电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电线电缆产品高端化发展,充分发挥太阳电缆龙头企业的带动性和引领性,支持南线电缆、三红电缆等中小规模电线电缆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着力开发生产应用于核电、地铁、隧道、汽车、船舶、智能电网等领域的中低压电缆、高压电缆、分支电缆等高附加值特种电缆。延伸产业链条,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逐步从电线电缆设备制造向电力设备整体集成组装、系统开发设计及服务提供商方向发展,迅速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依托龙头企业,重点推进太阳电缆建筑用线生产技改项目、无氧铜杆及电缆料等项目建设,加大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培育电线电缆上下游产业,加强废铜、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争取设立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专业园区。鼓励龙头企业延伸市场范围,逐步由南平市向外拓展,辐射东南及华南地区,打造区域电线电缆品牌,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绿色储能产品。充分发挥南孚电池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依托亚亨、万国、飞鹰等蓄电池重点企业,整合企业技术和生产能力资源,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推动储能电池产品向高端化、大容量、绿色环保、便携可充电方向发展,重点在产品检测、基础研究、智能管理、新一代高效储能电池研发、标准制定、市场推广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发展,巩固南平碱性电池在国内的领先地位。重点推进南孚电池集流体三期技改项目及新增3条LR6、LR03碱锰电池生产线、金柏夷动力锂电池、兴华动力科技充电设备、光泉科技(南平)高能环保纳米硅蓄电池、汽车用新型结构密封铅酸蓄电池(启停电池生产)等项目建设。积极拓展锂离子储能电池,超级电容等产品。其中,锂离子储能电池领域重点发展应用于家庭储能、电力储能、基站储能用产品;超级电容领域重点发展应用于智能家电、工控、仪器仪表和通讯产品后备电源的中型超级电容器,以及用于太阳能等领域的大型超级电容器。

——智能电网装备。立足东南地区市场,积极开展南平市智能电网建设规划,启动智能电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依托南平闽延电气、浦城大和电气、建阳安顺变压器、安达电器等优势企业,以中低压(10-35kv)输配电设备加工制造为切入点、引进电力设备元件及外延加工项目,重点发展整流器、断路器、继电器、隔离开关等输配电设备及元器件以及箱式变电站、环网柜的箱体,柱上开关、变压器外壳、支架等电力设备外延,高压输电网架和绞线等输电设备。积极引进培育企业拓展电力设备智能化应用的研发和生产,重点发展智能电力设备组装集成化生产和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的超高压(330-1000kv)、特高压(1000kv以上)智能输变电设备。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向智能电网建设方案设计及电网智能化系统开发方向拓展,实现智能电网产业由工业加工制造向全流程生产型服务转型。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备。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福建晶源科技、武夷山鑫泰光电等企业大力发展水电装备、太阳能光伏发电装备、生物质能发电装备等产业,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核心技术优势和自主创新能力。水电装备领域,大力发展大型高水头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加大水电成套设备研发生产投入,实施小水电增效减排和小水电设施更新改造。生物质能发电设备领域,依托本地丰富的农业资源,通过提高清洁能源在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比例,大力发展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设备、太阳能热水器、省柴节煤灶和多功能生物质炉具研制生产和推广使用。

3.农业及食品加工装备

紧紧把握国家高度重视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和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战略机遇,对接国家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结合南平市在粮食生产、特色种植、现代林业、畜牧、渔业、纺织等领域的资源优势和加工基础,推进农业及食品加工装备智能化转型,支持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和核心支撑软件的推广应用,培育农业及食品加工装备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可按规定申请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费补贴。重点发展智能农业耕种及收获机械、农产品初加工装备、茶及烟草产品烘干装备等产品及项目,做大做强农业及食品加工装备产业。

——智能农业耕种及收获机械。依托松溪永顺机械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大型智能高效粮油收获机械、木本油料、橡胶、烟草、笋竹、果蔬类等特色农作物耕种及收获机械。重点关注节能技术、静液压驱动技术、无泄漏技术、精密成型、智能数控等先进加工技术和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精度。

——农产品初加工装备。重点发展粮食、果蔬等大宗及优势农产品高品质节能干燥、高通量清选、检测分级及包装、质量追溯等关键技术,开发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笋竹等特色农产品清选、分级、干燥、包装等智能成套装备,和禽类自动分割、蛋品清洗、水产品自动剥制成套装备及自动化生产线,以及转运仓储、保鲜物流、配送系统等。

——茶及烟草产品烘干装备。重点发展在线水分测量、真空低温干燥、热风真空双效干燥、红外真空组合干燥、太阳能干燥、PLC控制、多燃料系统开发、成型生物质燃料热风炉热效率提升等关键技术,优化茶叶及烟草烘干过程模型、工艺模型,引进开发高效能、多燃料烘干组合、智能型烘干机,提高精制茶及烟草产品烘干的生产率和质量。重点支持惠特机械有限公司(松溪)茶叶烘干机生产线技术改造、武夷山市永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茶叶机械设备生产扩建、邵武永传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烟草烘干机械等项目建设。

(三)立足基础,提升发展五大传统制造业

1.食品加工

针对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充分发挥南平市的资源、区位和加工优势,瞄准绿色、生态、健康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制造、酒类酿造、精制茶加工和食用菌加工,引导企业走精深加工、延链增值发展道路,通过创建名品名企、创新营销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等途径,全力打造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肉制品、乳制品、笋制品、酒、茶、食用菌制造基地,推动南平市由“食品大市”向“食品强市”转变。

——肉制品加工。以福建圣农集团为龙头,以顺鑫鑫源等企业为骨干,建立以肉鸡为主、其他畜禽为辅的肉制品加工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鲜冷藏肉、低温肉制品、熟食品、火腿肠等深加工产品,重点研发鸡内脏提取加工等技术,建立肉牛养殖繁育与屠宰加工基地,提升牛肉和猪肉的精深加工水平,健全肉制品加工产业链,推进圣农食品有限公司熟食品加工六厂生产建设项目。以智能制造引导产业升级,依托龙头企业建设智能制造样板工厂或示范车间,全面提高生产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加快自有餐饮连锁渠道建设,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壮大国内及国际市场。

——乳制品制造。依托长富乳品等骨干企业,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巴氏鲜奶、酸奶、含乳饮料、奶粉、炼乳等多元化乳制品,采用现代营养学技术,结合传统养生保健理论,推动多样化和高端化产品的研发,改造提升乳制品加工制造工艺,加快推进长富乳品有限公司长富鲜活酸奶与褐色乳饮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不断扩大保健饮品、功能饮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规模和效益。提高龙头企业及优势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打造一批特色突出、市场占有率高、竞争能力强的名品名企。

——酒类酿造。依托福矛酒业、武夷酒业、双牛酒业、东平高粱、东平老窖、双龙戏珠酒业、兴华啤酒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白酒、黄酒和果酒,推广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改进原料配方和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品质。优化产品结构,合理配置高中低端产品,推广电子商务等营销新模式,拓展市场渠道。通过品牌整合推动产业升级,创立知名品牌,重点突出闽北特色。

——精制茶加工。依托武夷星、香江茗苑、凯捷岩茶等骨干企业,加快建设武夷山茶产业总部基地、北苑贡茶加工园区和政和白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乌龙茶、绿茶、红茶和白茶,改进优化茶叶加工、贮藏保质技术,鼓励发展高档、绿色名优茶,重点开发具有武夷特色和功能保健作用的茶食品及茶饮料等新产品,加大研发茶多酚、茶皂素等深加工产品。推进茶产品标准化建设,加强品牌推广和整合,促进茶产业集聚和做强做大。

——食用菌加工。依托顺昌神农菇业等重点企业,加快建设食用菌专业园,开展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与加工,大力发展海鲜菇食品深加工,运用先进技术和智能化生产线,重点开发海鲜菇蛋白、多糖及下游产业链系列产品,逐步建设福建省海鲜菇研发中心、海鲜菇产品检测基地、全国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重点推进神农菇业股份有限公司顺昌日产25吨海鲜菇瓶栽一体化生产线技改项目建设。

2.竹木加工

以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为方向,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为路径,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竹加工、木加工、活性炭加工,争创国家级出口竹木草制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在全行业的应用,促进竹木加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竹加工。依托龙泰竹业、味家竹木、祥福工艺、宏泰竹木、正华竹木、庄禾竹业、华宇竹业、大庄竹业等骨干企业,加快建设建瓯中国笋竹城、政和·中国竹具工艺城、邵武竹材循环加工利用示范园、建阳竹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家装材料、新型家具、厨房用品、竹地板、竹胶板和工艺品等深加工产品,大力建设建瓯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政和县竹材加工技术与装备成果转化基地,着力研发竹材料高效除霉防霉技术。重点建设味家生活用品制造有限公司原创设计竹家具定制化智能生产线项目,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引进智能化生产线,提高竹材综合利用水平。

——木加工。以高端化、特色化为发展方向,依托杜氏木业、升升木业、格绿木业、王斌相框、万林宅配、源建木业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个性化家具定制、家装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探索发展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安装五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生产工艺的深度融合,推进杜氏木业竹木智能化精深加工家装生产线扩建项目、升升木业有限公司出口户外休闲家具及儿童游乐玩具系列产品生产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

——活性炭加工。以延平、邵武、建瓯为中心,依托元力活性炭、芝星炭业、鑫森炭业等骨干企业,发挥“中国木质活性炭产业基地”作用,重点突破木质活性炭在医疗产业、健康产业、环保产业等领域的应用,提高民用、工业污水废气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系列活性炭的产品种类和产品品质,持续优化对木竹加工剩余物等原材料的利用,积极推进南平元力活性炭有限公司高端精制活性炭建设项目、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医疗器械配套专用活性炭生产项目,将南平建设成全球最大的高端木质活性炭生产基地。

3.新型轻纺

着重调整产品结构,注重新型轻纺产业的差异化发展,重点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合成革加工和服装加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走高、精、尖产品发展道路,由目前以PU革基布为主导的产业链低端向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及自主品牌服装等产业链中高端方向发展。

——产业用纺织品。以南纺、闽瑞纤维、圣丰纺织、阳昌纺织化纤、恒晋实业等优势企业为龙头,加快南纺高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重点发展无纺布、装饰布、运动鞋服等高档面料等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产品,加快推进闽瑞环保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新型复合纤维生产线建设,鼓励企业采取智能化纺织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建设纺织示范生产线和数字化工厂,发展全流程集成互联、工艺与物流的智能化管理体系。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建设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体系,研发再生循环系统,扩大再生纤维回收和利用范围。延伸非织造布产业链条,发展各类卫材、高档湿巾、纸尿裤、卫生巾等生产项目。

——家用纺织品。加快培育现代家纺、德林多家居、珍珍家居等优势企业,加强招商引资,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改变洗洁巾家用纺织品生产地的属性,加快掌握产品标准化制定权、品牌主导权,重点发展用于酒店、剧场、商场、汽车、公司等家庭或公共场所的窗帘、墙布、桌布、地毯、浴巾、毛巾等产品。强化提升家用纺织品的装饰性、实用性和安全性,提高产品的深加工、附加值和质量档次。

——合成革加工。大力建设荣华山新型轻纺专业园,加强箱包、鞋帽、运动用品等下游产业招商工作,引进包纱、袜业、注塑鞋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项目,重点发展服装革、鞋革、装饰革、汽车革、球类革、箱包革等产品,鼓励企业与陕西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研发合作,建设无溶剂合成革研发基地,推进无溶剂合成革产业化。

——服装加工。依托新华安制衣、美众纺织、正明制衣等骨干企业,以童装为核心,重点开发舒适性、功能性、环保性等高端面料服装,强化针织童装产品优势,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开展生产线智能化、自动化改造,采取新一代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以及数字化虚拟设计技术,开发三维人体自动测量技术,建立服装人体数据库,积极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设计等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建设福建美众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天丝无羽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生产项目,加强品牌建设能力,提升服装产品的创新能力,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4.新型建材

重点发展新型铝合金型材加工和新型装配式建材,优化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造流程,加快智能传感及仪器仪表、先进控制系统、在线检测系统等智能制造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持续开展企业关键环节、生产线、车间、工厂的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建设智能示范工厂和绿色示范园区,努力提高新型建材加工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水平。

——新型铝合金型材。以南平铝业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技术创新平台、企业技术中心和省重点企业实验室的创新引领作用,延伸铝合金型材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水密性、气密性、抗风压性、抗腐蚀性、耐候性、隔声性、装饰性好的各类新型的节能隔热保温铝合金门窗型材产品、铝合金幕墙、室内天花板及墙面装饰板材以及建筑用模板等,开发智能控制的具有如空气过滤净化、除霾等多功能的铝合金门窗等高附加值产品。

——新型装配式建材。以建瓯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俊达装配、王斌装饰材料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建筑预构件、PVC高分子纳米装饰材料、压蒸无石棉纤维素水泥板、住宅轻钢结构等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装配式建材,加强自主研发能力,研发突破轻质、高强、隔音、隔热、节能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推进福建俊达装配材料有限公司新型环保绿色建材及钢结构制作项目、王斌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整体家装构建及整体定制橱柜生产项目(一期)建设,加快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建材产品网络协同设计平台和个性化定制平台,推动国内外的创新资源、设计能力、市场需求与南平的制造能力相对接。大力发展设计、制造、安装施工及售后为一体的服务型制造模式,壮大产业发展。

5.精细化工

按照集约、绿色、智能、安全、精细的发展方向,以含氟新材料、林产化工等行业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引领,提高精细化率和产品附加值,实现从发展基础化工原料向发展高新化工品转变,从发展初级化工产品向发展高附加值化工产品转变。

——含氟新材料。加快建设邵武金塘、顺昌金山精细化工专业园含氟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永飞化工、华新化工、富宝实业、豪璟达实业、永太科技等骨干企业,以高端化、精细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高端含氟聚合物、环境友好型制冷剂、六氟磷酸锂、双氟磷酰亚胺锂、氟碳涂料、氟醚油等产品,推进邵武永太高新材料有限公司高新材料生产项目建设,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领域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在企业生产运营各个环节的集成应用,加大推广应用ERP、MES、DCS等工业软件。强化产业链招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完整的氟产业链。

——林产化工。依托青松股份、永芳香料等龙头企业,利用松节油、无患子、油桐、油樟、丹桂和天然树脂等原材料的优势,重点发展樟脑、冰片、天然化妆品、天然洗涤剂、天然油脂、油墨用树脂、香料等产品,逐步延伸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拓展天然日化、有机肥和农药增效剂等产品,重点推进福建兆农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兆农孕婴童化妆品系列生产项目、永芳香料科技有限公司浦潭B区年产5000吨合成香料迁建项目(一期)和艾尚化妆品有限公司化妆品生产线扩建项目。引进利用现代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打造以信息集成和资源协同为核心的智能工厂,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能源利用率和安全生产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密切协作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对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引进整合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的创新资源,建设一批南平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将其打造成为南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中心和区域创新发展的主阵地。依托国内外知名院所和南平铝业、南孚电池、太阳电缆等骨干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资源,在重点领域和中小企业布局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

专栏

1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围绕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装备、汽车产业、电力装备、农业及食品加工装备、食品加工、竹木加工、新型轻纺、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关键重大需求,以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积极对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和福建省技术创新工程,整合优化重点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创新资源,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

2020

年,在生物、电子信息、电力装备、食品加工等领域形成

2

3

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到

2025

年,在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竹木加工、新型轻纺、汽车、农业及食品加工装备等领域形成

4

个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