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7

法律法规网 佚名
法律法规网 山东政府网  法律法规网 2018-01-13 06:02:13  评论()

文件名称: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7

文件编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山东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2017-2025年)的通知

鲁政办字〔2018〕7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1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2017-2025年)

地理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促进我省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2号,以下简称《意见》)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分析

(一)国内外产业发展态势。地理信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2012年以来,全球地理信息产业年增长率10%-30%之间,2016年总产值达到2.78万亿元;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20%以上,2016年总产值达到4360亿元,境内外上市和新三板挂牌的企业212家,在建地理信息产业园60多个,产业格局将在五年左右基本形成。地理信息产业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市场前景广阔、吸纳就业能力强,具有极高的产业关联度和很强的乘数效应,拉动产值高出自身15-20倍,在各行业被广泛使用,涉及汽车、通讯、环保等诸多产业,融合了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精准农业、自动驾驶等新领域,有效支撑智慧城市、交通物流、风险管控、社会治理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当前,我省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地理信息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必将为“四新”“四化”注入新动力,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我省产业发展情况。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2年以来,全省地理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25%以上,2016年总产值超过200亿元,企业达1800多家。潍坊市建设了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基地落户企业100多家,实现产值40多亿元,从业人员逾万人,园区面积、建筑规模、企业数量和产值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济南、青岛、济宁等市结合自身优势,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地理信息产业相对集聚区,带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2.基础环境明显改善。我省现代测绘基准体系逐步完善优化,全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建成,实现了全省实时亚米级定位无缝覆盖。首次建立国土资源遥感波谱数据库,全面完成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和数据库建设,建立了及时更新和共享交换机制。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获取效率大幅提升,机载雷达测图、无人机航摄、移动激光测量、集群化遥感数据处理等技术广泛应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日益丰富,地理信息覆盖全省陆域及近海海域,海洋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取得突破。

3.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建立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数字山东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基本建成,山东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并广泛应用,实现了国家、省、市、县互联互通,累计应用部门达到400多家,应用系统超过900多个,初步形成了纵横联通的应用体系。2016年获得6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4.服务领域大幅拓展。地理信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了分建共享、互联互通、数据融合、协同在线的地理信息服务新模式。地理信息在全省各类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经济和资源普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在政务信息“一张图”、不动产登记、精准农业、旅游出行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我省地理信息产业已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产业规模小、融合度低。我省地理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不到5%,与山东经济地位和产业发展区位优势不相匹配,跨界融合度不高。二是产业链短,集中度低。地理信息产业单位点多面广,集聚发展不足,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龙头和骨干企业少。三是产业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弱。地理信息产业科技带头、技术骨干、复合型管理人才和科研机构少,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地理信息产业竞争力不强,供给能力不足,不能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

(三)我省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政策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关于印发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13〕97号)、《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2号)等文件,初步形成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确立地理信息及卫星导航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7年7月1日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我省出台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5〕12号),是指导我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为全省地理信息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2.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航空航天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驱动下,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手段更加先进。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向多系统融合、高精度定位快速发展,具备了服务亚太并向全球推进的能力和条件。高分辨率、高光谱对地观测、多时相合成孔径雷达(SAR)、机载多角度倾斜摄影和集群化遥感处理等技术获得广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更加注重空间和属性信息的精细化管理,产品内容和形式向社会化、三维化、动态化、泛在化和智能化发展,科技创新为地理信息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3.社会需求日益旺盛。国家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了“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军民融合、大数据、《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与举措,开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资源调查、“多规合一”等工作,以及发展共享经济、通讯娱乐、医疗卫生和社会关爱等民生领域,对地理信息产业供给侧改革和快速发展提出更高的多层次、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把握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和“四新”“四化”建设新机遇,加快地理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聚和产品质量提升,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我省地理信息产业跨越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更好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市场主导。发挥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统筹规划,制定配套政策,完善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政府、企业、大众等各方面对地理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健康永续发展。

2.融合创新,跨界发展。统筹陆海、地上地下、城乡,实施开放融合和军民融合战略,推行共建共享和分建共享等模式,强化地理信息与各行业各领域的跨界融合和深度应用,提高地理信息资源保障和服务能力。突出省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聚集和辐射效应,发挥我省产业基础和要素资源上的比较优势,打造山东品牌,形成山东特色。

3.创新驱动,人才支撑。坚持自主创新,强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支由科技带头人、技术骨干、复合型管理人才以及广大技能型人才组成的地理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不断释放产业发展新活力。

(三)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近期为2017-2020年,远期为2021-2025年,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

(四)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规模显著壮大,形成产业集聚、链条完整、特色鲜明、跨界融合的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新格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取得突破,地理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建成地理信息产业强省,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

1.产业规模显著壮大。到2020年,全省地理信息企业总数突破2400家,新增就业人数10万人,培育龙头和骨干企业40家以上,年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占全国比重8%以上;到2025年企业总数突破3000家,新增就业人数达15万人,培育龙头和骨干企业60家以上,年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打造智慧山东时空信息云平台和“天地图·山东”等名牌产品,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30%以上,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2.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到2025年,形成“1个基地,3个特色集聚区”(简称“1+3”)的产业空间格局。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产值进入全国五强,建成千亿级全国高标准示范园区,3个集聚区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理信息资源价值,推动地理信息产业竞相、差异发展,产业集群效应和辐射效应进一步显现。

3.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新建10家以上省部级地理信息应用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力争在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实施重大基础项目。发挥重大基础项目带动支撑作用。建立分类型、分要素、按需更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构建信息化生产管理体系,实现数据管理智能化。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加强监测成果的分析应用。建立健全地理信息应急保障体系。获取近海、潮间带、海岛礁及大型水库、内陆水下地理信息资源,满足建设海洋强省的需求。鼓励企业利用各类地理信息资源开展增值研发,充分挖掘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价值。

2.建设智慧山东时空信息云平台。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政府、行业和大众对时空信息的需要,融合基础环境、数据、服务等各类资源,建设资源自动管理、服务便捷调用、环境全面监控、应用高效集成的智慧山东时空信息云平台。结合国土运输、交通运输、物流、海洋与渔业、气象、水利、农业、环保以及智慧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建成信息共享、深度应用、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智慧山东时空信息大数据中心,形成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共享交换、集成融合、深度应用、安全高效”的大数据应用服务体系。为地理信息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提供平台支撑、数据聚合和相关订阅服务,打造地理信息“平台+生态”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我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深度服务于政府治理、行业应用和群众生活。

(二)拓展遥感技术应用。

3.加强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统筹获取。建立空天地一体化集中投入、统一获取、共享使用的遥感影像获取新模式,建设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依托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数据应用分中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山东分中心,统筹航空摄影和国产高分卫星资源,实现全省亚米级分辨率航空航天影像每季度覆盖一次,米级分辨率卫星影像每月覆盖一次。充分利用遥感卫星、高中空航摄飞机、低空无人机、地面遥测等遥感系统,建成光学、雷达、激光等遥感数据获取体系,进一步提高遥感数据获取水平。

4.加强遥感技术和数据的应用。研发遥感数据加工、处理软硬件,增强数据加工、处理和分析能力。开发全省时空信息影像管理系统,提高遥感数据获取管理、分析处理、开发应用和共享水平。开发多种类、多时相、多光谱的遥感影像数据应用产品,在重点领域实施应用示范工程,突破遥感数据应用发展瓶颈,拓展增值服务产业链,推动遥感数据商业化应用快速发展。

(三)推动导航位置服务。

5.建成全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优化全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建成覆盖全省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地基增强系统,形成北斗、GPS、格洛纳斯、伽利略相互兼容,全天候、高精度、自主可控的全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综合集成地图与遥感数据、交通、气象、环境等信息,基于智慧山东时空信息云平台,为各行业应用提供综合定位、导航、授时、短报文服务,将卫星导航技术、产品和应用辐射至全省陆地和海域,推动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化发展,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实时的动态位置服务。加快建设辅助定位系统,推进量子导航定位、泛在测量、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等新技术在重点区域的应用。

6.推动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化应用。将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化应用项目纳入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项目库,加快项目立项,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方面支持,尽快组织实施。大力开展卫星导航及位置服务,推动导航定位及位置服务与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的融合发展,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发展需求,重点实施卫星导航在智慧物流、海洋动态监测、农机与工程机械、授时钟联网、民生关爱与服务和防灾减灾监测预警等六大行业示范应用。

7.推动卫星导航技术创新发展。加强卫星导航核心技术创新,重点在高精度载波相位差分技术、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多源实时导航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卫星导航新产品研发,重点在测量型天线、农机导航控制系统等产品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创新卫星导航跨界融合发展,重点在精准农业、形变监测、交通物流、车辆保险、智能穿戴等领域广泛开展应用,扩大市场份额。完善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产品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提高面向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周期的分析、测试、检验、校准等服务能力。

(四)发展软件研发和装备制造。

8.开发地理信息管理与应用软件。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信息平台型、应用型和嵌入式软件、集成产品以及相关技术服务,形成基于时空信息云的各类地理信息加工、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软件产品体系。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产品,推进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在政府治理各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在高性能航空航天摄影测量、可透视三维导航电子地图和大数据处理等软件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鼓励围绕大众生活开发智能终端,深化地理信息及位置服务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9.发展地理信息装备制造。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推动相关企业由单一的装备制造向提供完整的装备集成解决方案转变。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地理信息装备制造研发中心,重点研发卫星导航智能终端、高端遥感应用、水下探测、智能穿戴、移动三维测量、无人机等装备,提升地理信息装备制造的专业化、国产化和现代化水平。

(五)提升地图创意与文化。

10.开发地图文化创意产品。加强地图和地理信息文化研究,发展地图产业,对地图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丰富地图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建设山东省智慧地图及应用系统,建立地图数据生产、转换、加工、投送平台,探索地图编印出版发行的新模式。利用虚拟现实、三维可视场景、动态街景等技术,研发多层次、个性化、互动性强的高精度无人驾驶电子地图,挖掘齐鲁文化、大运河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制作以地图为元素的历史、文学、名人、旅游、动漫、影视等作品,推动传统地图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地图和地理信息文化产品消费新市场,促进地图文化的广泛交流和传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11.打造“天地图·山东”品牌。加快“天地图·山东”品牌建设,建立以母库为核心的数据体系和增量更新技术体系,完成天地图母库数据集建设,涵盖矢量数据、影像数据、地名地址、人口、法人等内容,完善“天地图·山东”功能,提高智能化、精细化服务水平,提升用户体验度,大力宣传推广“天地图·山东”,鼓励在“天地图·山东”的基础上进行增值开发,促进地理信息在各行业、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打造网络地图公共服务知名品牌。

(六)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12.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地区协同、差异发展的思路,加快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放大叠加和辐射效应,推动全省地理信息资源向产业基地聚集。紧扣产业发展,制定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主动帮扶,招商选资,吸引大数据、高新技术、高端制造等上下游地理信息知名企业入驻,培育龙头和骨干企业,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品牌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

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一中心两园区”重点做大做强地理信息产业,将基地建成全国一流的千亿级地理信息发展示范园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13.建设3个产业集聚区。鼓励支持济南市用好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平台,打造地理信息全产业链集聚融合发展新高地。

鼓励支持青岛市以地理信息产业园和地图文化与创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建设以海洋地理信息服务和地图产业为特色的集聚区。

鼓励支持济宁市依托山东省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以地理信息开发应用为特色的集聚区。

其他各地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理信息资源价值,推动地理信息产业竞相、差异发展。

(七)深化合作交流和军民融合。

14.加强合作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加强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研发、生产和人才交流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走出去”战略,输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信息产品、技术、装备和服务,开拓国内外市场。举办和承办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地理信息、卫星导航、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专业展会、高端论坛、峰会等。

15.促进军民融合。建立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机制,与军队相关部门做好规划衔接和项目需求对接,实现军民力量整合、资源聚合和信息融合。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制,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军队在重点领域共建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完善军民地理信息数据共享交换和更新机制,充分发挥地理信息对国防建设和军队作战指挥的服务作用。

(八)实施示范应用。

16.推进地理信息在海洋经济中的示范应用。加大海洋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力度,统一全省陆海垂直基准,实现陆海成果的无缝衔接。拓展近海海域和海岛(礁)地理信息资源覆盖范围,实现“陆海一张图”。开展激光扫描、多波束测探和侧扫声呐影像等技术集成应用研究,构建水上水下一体化三维地形。发挥地理信息在海域规划、边境海防管控、海上粮仓、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环保、渔业渔政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保障作用。

17.推进地理信息在应急保障中的示范应用。装备地理信息应急监测车和快速出图系统,形成应急事件现场影像与视频实时采集、数据快速处理与分发服务、远程数据通信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应急保障技术装备体系。统筹现有应急地理信息资源,结合国家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项目,建设以“天地图·山东”为基础的应急信息资源“一张图”和应急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对各专业部门的风险隐患、防护目标、救援队伍和物资等数据进行空间化和信息化整合,为应急事件处置、应急指挥、快速救援、防灾减灾等提供高效的一站化、移动式应急保障服务。

18.推进地理信息在典型行业中的示范应用。充分发挥全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智慧山东时空信息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作用,建立互联互通的共享机制,实现数据融合、协同服务。重点在国土资源、生态文明、智慧农业、现代物流、智能交通等行业中,利用多源数据集成、专题应用快速构建、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形成“共享、融合、智慧、应用”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提高行业管理的智慧化和精细化应用水平。

19.推进地理信息在大众生活中的示范应用。发挥地理信息催化、耦合与粘合作用,推进面向社会和大众的全覆盖、深融合地理信息服务,形成从需求、设计、建设到运营的全周期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创客空间、“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平台,丰富移动导航、车联网、电子商务、旅游出行等服务,形成多样化、大众化和智慧化的服务产品,提高地理信息服务的作用和效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协同,组织本规划实施,研究产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和制定配套政策,指导和协调产业发展,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二)增加扶持力度。发挥土地保障和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用好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地理信息企业优先保障用地,按规定享受所得税和增值税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地理信息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及采取金融租赁、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扶持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主营业务突出、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地理信息企业在境内外交易所上市以及在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挂牌,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

(三)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国家、省鼓励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的要求,打造“放管服”升级版,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全省地理信息产业单位名录库和法人库,加强地理信息分类标准和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建设产业动态监测平台,健全企业诚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开展信用信息征集和发布,建设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创造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

(四)强化科技创新。深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科技保险补偿、“创新券”、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优惠政策,扶持地理信息企业创新创业。引导地理信息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鼓励骨干企业牵头,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地理信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加大人才培养。推荐地理信息优秀人才进入“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人才计划和“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重点人才工程,引进地理信息、卫星导航等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地理信息大国工匠,为地理信息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人才支撑。落实人才以技术或知识产权参股、入股等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我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年1月9日印发

站长推荐: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WAP
Powered by LC123.NET 8.5  © 2009-2015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王正兴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