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北京]本市非公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展开
文件编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2012年,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2016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又重申了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的“两个毫不动摇”。十八大以来,政府的一系列扶持和鼓励措施既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为非公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统计局通过问卷调查和常规统计监测数据分析显示,十八大以来,我市非公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展开,呈现总体布局“双集聚”、发展环境“双优化”以及创新驱动汇集“两要素”等新特性。
一、发展环境逐步“双优化”
一是政策体系日趋优化。近年来,国家和北京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施政效果逐步显现。从企业直观感受看,问卷调查显示,2016年,表示“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的非公企业比重达28.2%,比2013年大幅提升8.2个百分点;表示“企业未在国家政策优惠范围之内”的企业比重则比2013年大幅降低了10.1个百分点,为24.6%。从政策落实效果看,非公企业反映切实“享受了政府扶持政策”的比重近4成,比2013年提升了9.5个百分点。其中,“享受到税费减免政策”的企业最多,比重达32.3%。我市非公企业对政府各项政策措施认可度较高,政策体系日趋优化。
二是平台服务不断优化。2014年底,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市级枢纽平台试运营,平台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和实体服务大厅,联合各窗口服务平台,共同为我市非公及中小企业提供人才、技术等各类服务。据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平台汇集了全市33个委办局的服务资源,联通了16个区和市级认定的平台基地等126家窗口平台,并优选了百余家优质服务机构加入。运营以来,平台网络共开展公共服务活动600余场,服务非公及中小企业超过3万家,服务人员数量4万人次;通过客服中心解答在线(ICC、QQ)企业提问2万余次;截至9月,累计完成创新融资总额91.95亿元,通过“捷融”系列融资服务为中小及非公企业融资40.75亿元。
二、总体布局显现“双集聚”
一是区域分布向城市功能拓展区集聚。经过几年的发展,非公经济向城市功能拓展区集中的趋势延续,且该区域吸纳就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2016年上半年,城市功能拓展区共有非公经济1.1万户,占全市非公经济户数的58.2%,2013年以来持续位居四大功能区之首;吸纳从业人员201.7万人,占全市非公经济的57%,比重比2013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吸纳从业人员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中,海淀区高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集聚,高端人才集中,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带动城市功能拓展区企业规模快速扩大,该区共有非公经济0.5万户,占全市非公经济户数的23.5%,吸纳从业人员85.7万人,占全市非公经济的24.2%,户数及从业人员比重分别比2013年同期提升了0.8个和1.2个百分点。此外,城市发展新区拥有非公经济户数和吸纳从员人员仅次于城市功能拓展区,比重分别为22.2%和23.3%。
二是行业分布向“朝阳行业”集聚。十八大以来,非公经济契合北京产业结构调整,顺应疏解转型趋势,产业选择向信息传输、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朝阳行业”集聚。2016年上半年,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三行业户数及营业收入占全市非公经济的比重均连续3年提升,提升幅度位居各行业前三位。2016年上半年,三行业非公经济户数合计占比达28.3%,比2013年同期提升5.8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合计占比达20%,比2013年同期提升6.6个百分点。而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行业非公经济户数及实现营业收入所占比重则不同程度降低。
三、创新驱动汇集“两要素”
非公经济作为有活力和有创造力的群体,一直是创新的主力。2016年常规监测数据显示,全市超过7成的科技型企业为非公企业。这部分非公科技型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2016年以来实现营业收入增速平均快于非公经济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问卷调查也显示,2016年,56.6%的非公企业创新资金投入比2015年增加,比重比2015年大幅提升了12.5个百分点;7.7%的非公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比重比2015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非公企业创新活力的焕发主要取决于构成创新内生动力的“两要素”逐步完善,为非公经济创新打下扎实基础。
一是高层次的人才集聚。随着非公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其吸纳就业已经撑起“半边天”(2016年上半年吸纳就业占比51.1%)。其中,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涌现,帮助非公企业及时抓住机遇,带动团队发展,形成了创新的重要基础。问卷调查显示,非公企业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人员的比重达39.6%,该比重自2013年起持续提升,3年共提升了11.5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下人员比重则比2013年降低15个百分点至36.1%。
二是畅通的融资渠道。融资是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渠道,与企业维持正常生产运转、开展创新活动等行为密不可分。2016年,在政府、金融机构等多方的不断努力下,非公经济融资难问题有所缓解。首先是实际融资成本下降。问卷调查显示,2016年上半年,已获得融资的非公企业(252家)中,37.7%的企业融资成本降至6%以下,比重比2015年提升10.4个百分点;融资成本在6%-10%区间的企业比重为33.7%,比2015年降低10.1个百分点。其次是融资流程相对简化。2016年,非公企业首选“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放贷流程较复杂”的比重为7.3%,比2015年降低6.4个百分点,首选“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比重仅1.8%,比2015年降低5.3个百分点。
四、走进国际市场步伐“双提升”
随着各项支持外贸稳定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我国外贸发展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非公企业充分发挥经营灵活、决策快速、适应市场能力强的优势,不断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走进国际市场步伐“双提升”。以民营企业为例,北京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1-8月,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合计165.5亿美元,增速及比重双双提升。从增速看,同比增长9.6%,快于2015年同期增速3.1个百分点;同期全市进出口总值及国有企业进出口总值则分别同比下降15.4%和22%。从比重看,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9.2%,比2015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占比则比2015年同期降低5.7个百分点至67.5%。
2016年1-8月北京市进出口总值变化情况
附注: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北京市企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统计部门每年针对中小微型企业和非公经济开展的专项调查。2016年,问卷调查样本共3000家,其中中小微型企业2621家,非公企业2871家。问卷共涉及经营管理情况、融资情况、创新情况、用工情况及政策影响情况等五个方面内容。本报告中统一表述为“问卷调查”。
非公经济:若无特殊说明,本报告中涉及的非公经济均指规模以上非公经济。